………………………………………………………………………………………………………………………………………………………………………………………………………………………………………………………………………………………………………………………………………………………………………………………………………………………………………………………………………………………………………………………………………………………………………………………………………………………………15序言抗战胜利后,尽管谈判筹划开始,国共矛盾仍然十分突出。1945年8月,粟裕向中共华中局报告,判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部队即将进入京沪杭地区,反内战阶段即将到来。他主张“苏南为南京外围,在内战条件下,四面受敌,地形不利,不能长期作为我军之根据地”,并提出“现在一面应准备作坚持苏南、浙西、浙东现有阵地之打算,一面应即作建立新根据地之打算”。次月月初,华中局建立苏浙区党委,统一领导苏浙地区工作,以粟裕为书记。粟裕在组织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北撤的准备,同时进行坚持江南部队部署。10月初,粟裕率领苏浙军区部队六万五千余人分批渡江北上,到达苏中地区。同年10月6日,华中局向中共中央汇报苏中地区组织方案,提出“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任常委,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并得到批准。粟裕得知后,两次请求中共中央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职。11月,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组建成功,下辖8个军分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4个纵队。12月,组织发起高邮邵伯战役,并取得胜利。次月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打通中共部队在华中与山东地区的联系。此后,粟裕着手对华中野战军进行一系列的整编活动,部队扩充为两个师、三个纵队。1946年5月,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报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中央军委,全面分析华中地区敌我战略态势,提出华中战略区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实行内线作战的设想。苏中战役在苏中战役前线指挥的粟裕国共谈判破裂后,国军开始大举进攻有极大战略价值的苏中地区,粟裕经反复考虑,决定在内线打击国军,大量消灭国军。他于6月连续向中央发电请示在苏中进行作战,并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而此时国军却自恃武器先进,而并不把江北的共军看在眼里。虽然国军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在此时也进行了作战计划,其作战计划却被泄露至美国特使马歇尔手上,导致后者要求蒋介石放弃进攻;此遭使得粟裕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46年7月13日,粟裕发起苏中战役,战役至8月31日结束。首战宣泰战斗起,至如黄路战斗结束,历时50天。战役先后经历宣泰战斗、如南战斗、海安战斗(海安防御战)、李堡战斗、丁林战斗(丁林攻坚战)、邵伯战斗(邵伯保卫战)、如黄路战斗(如黄路遭遇战)七次战斗。7月10日,粟裕决心集中第1师、第6师、第7纵队于宣泰地区,打击李天霞的国军第八十三师。7月13日夜,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以5倍于敌之优势向宣家堡、泰兴发起攻击。攻击中发现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团和旅属山炮营已于13日进驻宣家堡,原驻宣家堡1个营已调往泰兴,因此,宣家堡、泰兴之守军均已增至1团建制。华中野战军将第1师攻击宣家堡增值3个团。14日夜一举突破,国军第19旅56团及旅属山炮营全部阵亡。同时,第6师也增加了1个团继续攻击泰兴,到16日晨,除泰兴核心阵地庆云寺由国民党军第57团团部率少数部队固守待援外,该团大部及旅属山炮营被歼灭。此战后,国军3000余人丧生,其进攻部署被打乱。国军司令李默庵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急令整编第65师、第69师第99旅、第49师、第99旅以及整编第83师、第25师各一部进行阻援,意图三路夹击华中野战军。其中,第49师、第26旅进至如皋以南之鬼头街、田肚里地区,第79旅进至宋家桥、扬花桥地区,意图合击如皋。粟裕于是命令华野主力迅速秘密东移,腰击北进国民党军于如皋以南地区。15日晚,华野第1、6师等部远距奔袭强行军至如皋以南。18日晚开始围攻,次日后,除第49师师长王铁汉率百余人突围外,国军第49师师部及第26旅全部阵亡。20日,国军第79旅大部阵亡。21日,华中野战军撤出战斗,此役中国军阵亡上万余人,华野缴获长短枪4000余支,轻重机枪500余挺。如南战斗结束后,华野主动放弃如皋,转至海安附近地区休整待机,国军第65师、第49师105旅占领如皋。此外,李默庵又调入第21师至如皋地区,第65师之第160、第187旅,第25师148旅、第83师第63旅由姜堰东进,准备合击海安。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于7月
粟裕将军指挥的十大战役丁永泉-扬州江都区丁沟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