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5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把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和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并将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十一五”规划建议;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并审议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报告,吴邦会议,吴仪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报告工作,全面分析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提出了监管的目标和思路;同日,国务院专门研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4月29日,中央纪委吴官正书记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调研,听取了食品药品监管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做好食品药品监督工作,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以及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揭露和查处大案要案、恶性事故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来,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一、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部际协调会议制度,统筹编制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认真落实《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各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报制度及专家库;逐步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各地相继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大了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力度,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举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二是突出重点,深化专项整治。牵头组织开展2005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整治,积极开展农村食品、保健食品、儿童食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保健食品中存在的假冒伪劣、非法添加药物、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对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促进食品放心工程抓专抓实。各地还结合实际开展了散装食品、小作坊、“小饭桌”等专项整治。据统计,2005年1至9月,全国共查处有关食品违法行为近43万起,,其中:立案查处14万起,货值金额15万元以上的271起,移送司法机关1429起,逮捕122人。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乳品、酒类行业安全状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会同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对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进行了回访督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组织督查督办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起。四是抓住突出问题,强化信息监测和调查评价。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分析了猪肉、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继续开展对粮油、儿童食品、乳制品和清真食品以及国际上热点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等的调查评价,评估食品安全状况,提高综合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会同有关部门扩大信用体系试点工作,全国29个省(区、市)的139个城市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体制改革。按照吴仪副总理的指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中编办、法制办,先后两次深入上海、山东开展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调研。配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就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赴部分省市进行专题调研。上海市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走出了一条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子;山东、浙江、广东、贵州等地在组织协调、联合执法、社会监督网络建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模式,强化了政府职责,发挥了综合监管部门统筹协调的作用。各地普遍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的有效方法、途径和手段。二、药品监管工作继续深化一是加大GMP监督检查力度。在各地加强常规检查和一般跟踪检查的基础上,对药品生产企业实行飞行检查,强化动态监管,及时查处严重违规行为;加强了特殊药品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重点监管。坚持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与GMP认证工作相结合,截至2005年11月底,已换发生产许可证4160个,对达不到GMP要求的近700家企业未予换证。二是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加大工作力度,明确了2006年1月1日起基本实现分类管理的要求和措施。不断规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评价转换工作。加强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监管,监督检查各地执行抗菌药物凭处方销售规定的情况,引导消费者改变用药习惯,促进合理用药。加强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建设,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执业药师近13万人。三是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继续深入。截至2005年底,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药品监督网,并实现了药品统一配送。各地坚持“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的地方依托农村三级医疗服务和计生网络构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
药品监督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