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拓展应用方案
古籍数字化方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古籍数字化的源泉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
而古籍正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文化底蕴的汉语文古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代文明的象征,维系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各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一项对国内22个公共图书馆和38个学术图书馆的调查表明:这些图书馆中藏有1400多万册古籍。专家估计全国古籍藏量应当在5千万册上下。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古籍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财富。正由于其弥足珍贵,普通的读者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稀世珍品,据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张志清副主任介绍,一部古籍每翻阅一次都会使它“折寿”60年。另一方面,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极易风化粉碎、残破、变形、霉变,形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许多典籍早已荡然无存。明代叶盛说:“夫天地间物,以余观之,难聚而易散者,莫书若也。”
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如何使之走下神坛,让这些“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一般人能领略其博大精深;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华人、汉学家方便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军事和哲学;如何使文史研究工作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是图书馆界和IT界的共同的心声和梦想,也是每一个关注民族文化的国人的梦想。
高科技手段被认为是目前保护古籍的最佳选择。中国从1985年起,开始用缩微照相方式复制古籍,到目前已抢救了两万多种古代文书。缩微胶卷或平片有经济、耐用等优点,一直是保存档案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缩微胶片的使用需要专用设备,伴随而来的是难以管理和不易使用的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保护和利用的办法。
国际图联文献保护中心主任M·T·G瓦拉莫夫女士认为:“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缩微技术和光盘、数字化技术之间不是谁会取代谁的问题,至少缩微技术还在发展,世界上不少图书馆仍在进行大规模的文献缩微计划,以美国报纸拍摄计划(USNewspaperProgram)为例,这项以国会图书馆为主体的计划,要求将美国及其托管领地出版的所有报纸实现缩微化
”。
从技术的角度,缩微胶卷也为古籍的数字化提供方便、简捷的资料的来源。
古籍的数字化和上网,是中华优秀文明由纸张等媒质流传方式转为数字信息等现代方式传播的重要步骤,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古籍的数
古籍数字化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