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学年论文《瞿秋白思想理论及其演变之研究综述》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陈晗学号:752指导老师姓名:张建军2012年5月7日瞿秋白思想理论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摘要: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他在思想上是如何跨出“文斋”走入政治的,本文分四个时期,结合瞿秋白的人生经历,对他思想的演变及形成做一个初步探讨。关键字:瞿秋白思想综述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书生”从政的他,思想上历经波折,由最初的彷徨避世,到接触并逐步了解社会主义,最终形成了共产主义思想。这期间瞿秋白在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冲击,对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及文学创作等有何影响,本文从以上方向出发,总结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简述。幼年时期的传统文化熏陶瞿秋白的思想形成、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家庭衰败之前的12年里,瞿秋白既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到带西方色彩的近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小的瞿秋白的熏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他的父亲。瞿世玮尽管终生未仕,但却通读四书五经,会作八股,对赋写诗扬扬洒洒,精通中国旧式文人立世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文化能力,其中于中国绘画尤其精擅。瞿秋白耳濡目染,自小跟父亲学艺,练书法,习篆刻,走丹青,读医书,吟诗文,学成了旧式文人的诸般艺事在身。二是入庄氏书馆从庄怡亭私塾修学两年。少年瞿秋白所接受的带有西方色彩的教育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读于冠英两级小学堂,二是1909年入常州府中学,一直学到1915年。这样的人之初,在瞿秋白一张白纸般的心灵上泼洒下第一层描绘思想的烙印,影响深远:一方面,为瞿秋白打下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瞿秋白广泛涉猎,读诗属文,通览儒道释,深深浸润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这种儒雅的名士气质陪伴瞿秋白终生而挥之不去;另一方面,人之初时带西方色彩的初、中等教育又使瞿秋白受到孙中山等的平等、民主、民族共和等思想的影响,同情弱小,崇尚斯巴达的尚武精神。早年的这些经历对瞿秋白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1]傅修海《从贵族到小卒: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瞿秋白文艺思想发展史考述之一》《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现实打击下的痛苦思索1916年,瞿秋白的母亲因无力还债无法维持生计而自杀,一家人从此各奔东西。瞿秋白进入了他思想领域较为痛苦迷茫的一段时间。有学者提出,在这前后,瞿秋白的思想由避世观转变到厌世观。无法摆脱的愈来愈真切的贫穷、苦难与辛亥革命后黑暗的现实,使找不到答案的瞿秋白产生了避世观,随着母亲去世的残酷现实,加之各种中西思想的碰撞,为求希望,他遂由避世观逐渐转向厌世观[2]欧阳明吴廷俊《论瞿秋白的早期思想》《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而瞿秋白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在《饿乡纪程》中,瞿秋白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是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国”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厌世的哲学思想随着我这三年研究哲学的程度而增高。然而这“厌世
瞿秋白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