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逾10亿元、员工4000人、分支机构百余个……当你聆听拥有这些资源的“大老板”———名列上海工业企业50强、民营高科技企业20强的绿谷集团董事长吕松涛虔诚地探讨“创业”话题时,可能一开始会产生“矫情”的错觉。但当你了解了一个刚满40岁的创业人17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之后,你才会顿悟:创业的内涵在他身上体现得是多么透彻。最初的激情:再不创业就晚了出生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吕松涛自小聪慧,本科学的是管理学,考研时竟选择了难度较大的“自然辩证法”。个人的浓烈兴趣,令他的考研带有“创业”的味道,很多人望而却步的《高等数学》,他基本上是靠中学的底子自学的。研究生还没毕业,1988年,吕松涛在经过长期的“量变式思考”和一个晚上辗转反侧的“质变式思考”之后,认定了这辈子的人生基调就是“创业”。篬着胆子四处借了3000元,他在研究生院内率先“下海”。做技术转让、做买空卖空、搞汽车报警器委托加工。一番“激情”之后,缺少实际经验、更缺少经商资源的吕松涛成了那个年代大学生中少有的“负翁”。1989年研究生毕业那年,在第一次创业的“一张白纸”上,他带着6000元的“巨额”债务,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失败的经历和债务的困扰,足以浇灭一个人的所有热情。但就像许多最终成功的创业者一样,吕松涛拥有百折不挠的韧劲儿。吕松涛至今清晰地记得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并一直萦绕心头的一个激荡不已的念头:再不创业就晚了。他坚信: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早些迈出第一步。吕松涛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把债务压力化作继续创业的巨大动力,压力就全没有了。最起码得早日挣钱,早日还上朋友们的血汗钱,这是一个创业者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实际上,读研时,吕最想干的事情就是退学。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同,创业没有早晚,但他却“偏执”地认为:对他来说,最好的创业时机是“从今天开始”。第一桶金:来自理性的路径选择失败与挫折让试图搏击大海的吕松涛首先想到了积累见识,特别是学到对复杂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具体行动方案的策划与落实这些硬功夫。他选择了适当的充电和缓冲。他来到了内地一家管理规范的大型国有企业,学习和观察其复杂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流程。厂里把他安排在令很多人羡慕的“经济管理研究所”里。但为了在大企业的熔炉中真正“百炼成钢”,为创业积攒本钱,他主动要求下到最基层的班组,从生产管理的第一道流程开始学起……两年之后,尽管上一轮的债务还没有还清,志在独立创业的吕松涛觉得心里的底气慢慢足了。此时正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时,吕松涛没有再等待,靠着同事们的慷慨解囊,他凑齐了路费。在十多个适合创业的大城市进行一番详细的调研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对他来说机会较多、创业成本相对较低的珠海,盘下了朋友低价出让的4个铺位的大排档。吕松涛坦言:实际上那时的他面临的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绝境”。退,不可能,因为已经给单位打了辞职报告,别人想进还进不了的好部门和安稳岗位没有了;进,资产还是“负数”,容不得再次折腾。正巧那时他爱人怀孕,生活的压力更大了,现实要求他只能成功,不能再失败。他最喜爱的自然辩证法,给了他面临绝境时的冷静。结果验证了他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旺盛的人气,让他经营的大排档很快扩张为体面一些的店铺,原来冷清的路段也逐渐成了后来经营者们眼中的抢手货。吕松涛没有沉醉在一名成功小业主的欣喜中,而是很快将他并不擅长管理的饭店的经营权转给了别人。
吕松涛绿谷创业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