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5更新向苏洵学写议论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向苏洵学写议论文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俱名列唐宋八大家。但是,苏洵这个父亲的名气要差一点,不要说比不上苏轼,比他的小儿子苏辙的名头似乎也略逊一筹。诚然,苏洵的文章比起苏轼苏辙来,整体上确实差一点。但单就议论文而定,风流绝代的坡仙确实应该叫苏洵一声“爸爸”。
    苏洵的议论文我们只学了一篇《六国论》,但是有这一篇《六国论》就够可以了。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可以从《六八稳的滴水不漏的规范的议论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开头就点明自己的论点,论点有力明确,只有两个字——赂秦。一篇议论文的论点无所谓对还是错,只是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就可以了,然后用相关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成一家之言即可。最忌讳的是论点含混,论点都不明确,整篇文章就站不住脚。同时,论点也比较忌讳圆润,论点圆润就没有力量,“虽然……但是……”这样的论点读之令人生厌,毫无力量自信可言。论点就是要一针见血,要刺人,才有力量。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承接上文,解释文章的论点。议论文的观点明确有力,亦要求精准,这一段的解释在在于使自己的观点精准,因为六国之中,有赂秦有不赂秦,苏洵点明不赂秦者因为赂秦而丧,归根结底在于赂秦。这样观点就精准,不留漏洞了。
    以上两段是立论,虽然形成了两部分,但是观点始终一个——赂秦。不但简短有力,而且相当精确,不予对手以可趁之机。接下来的两大段就相对明了,要论证这个观点。
    “秦以攻取之外……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一段是论证直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三个国家——韩、魏、楚的破灭之道。具体的理由原文论证得非常明确,实际就是作者在这最后一段的做了一个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都已经包括其中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是论证过程的第二部分,论证了未尝直接用个土地贿赂秦国的三个国家——齐、赵、燕的破灭之道,是受了贿赂秦国的三个国家的牵连受最终灭亡,具体的论证过程在原文里尽有,这里就不在赘述。这一部分就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的。
    两段论证,是文章的主题部分,苏洵逐个分析六国的过程,基本上采用的是事实论证。现在中学生写的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基本上时举例论证。这无可厚非,举例论证虽然是一种不完美的论证方法,但是好处是直观具体。适合中学生运用,也容易把握。但是,我们现在使用这种论证方式时一直在冒犯举例论证的最大忌讳——只举例,不论证。我们需要是一个论证过程,不是一个事例。如果举了一个例子,能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得出

2015更新向苏洵学写议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y_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