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江浙沪吴侬软语吴方言简介吴语,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特别是苏州话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方言分区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吴方言的特点声母声母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夺”和“得”,在普通话中的声母相同,在吴方言中,可以清晰分辨一个送气(浊音),一个不送气(清音),再者“洞”、“是”等。韵母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发音时声音拖得很长,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发音时口形是比较紧的。《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连读调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比如:朋友侬帮帮忙好伐有文白异读现象如“生”在成语“生龙活虎”中读原音,而在口语中读“商”音,生吃叫“商吃”,生病叫“商病”。助词“啊”,阿哥、阿爸、阿叔、啊大、啊二“头”,如鼻头、行头、差头、门口头“叫”,好好叫、慢慢叫、轻轻叫名词具体化磁铁——吸铁石蜈蚣——百脚眼睛——眼乌子东西——物事保留古音汰、囥、念、隑勿(勿要忒)铜钿吴方言的发展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约2,6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吴侬软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