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野田黄雀行赏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的后期作品。全诗可分三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第一层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这里托物喻人,“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在位的、与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气势汹汹,作威作福;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此外,一“扬”一“多”,不仅暗示肇事者蓄意制造事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行为举动的频繁。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后,长期把曹植视为争夺帝位的劲敌。为了称帝,拉帮结伙,活动频繁,猜忌怀疑,诬告监视,百般离间植与其他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丕即帝位后对植又多次贬爵徙封。更有甚者,曹丕不但蓄谋残杀了曹彰,且有诛杀曹植的预谋。逼令曹植作百步诗之闻,正是丕对植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明证。作者多次用“风”来象征自己的险恶处境。如:“高台多悲风”(《杂诗六首》其一),“何意回飙举”(其二),“江介多悲风”(其五),“卒遇回风起”、“惊飙接我出”(《吁嗟篇》)等;又用“转蓬”、“孤雁”、“游客子”等物,自喻“十一年而三徙都”的流荡不定、孤寂凄苦的遭遇。从中可足见曹植在强大残暴的敌对势力面前,屡屡变迁、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状。曹植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如同身陷囹圄,既无权力,又无自由,所以发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慨叹。诗以“利剑”喻“权柄”。手中没有权,非但无益于友人,反连累他们。连累了他们却又不能救助他们,那又可须结交很多朋友害他们遭罪丧命,甚至祸及家人?作者通过反诘语气更增强了对仇者的愤恨、对友人的负疚、对自己的责备之情。曹植在政治上是有非凡抱负的,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然而残酷的现实完全扼杀了他宏大的志向,他怎么不感到遗恨不尽、愧对好友呢?这一对反诘句式的慨叹,包蕴了无比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咀嚼。下面逼出一个故事证据:“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这里的反问语气同样激人思索。“篱间雀”喻禁锢的自己及遭杀戮的丁氏兄弟等亲友,《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云:“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于是以罪诛修。”“文帝即位,诛丁仪丁翼。”黄雀弱小,鹞鹰凶猛,这是敌对的两种势力的对比。黄雀一见鹞子就吓得自投罗网,可见曹丕罗织的专制统治势力如何凶恶宏大。作为毫无权位的曹植,连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无保障,串亲会友也得不到恩准;已是自身不保,当然也救不了受到迫害的好友。曹植及其亲信,在曹丕的高压政策面前,正象弱小的黄雀一样,任凭怎样飞窜,也逃不脱那预谋设置的恢恢罗网啊!这里隐含了“悲”的因由。(黄雀投罗得救故事,由《国策·楚策四》中事点化而来。)曹植不能自救,也不能救人的根本原因何在?这不正是“利剑不在掌”之故吗?这样,五、六句便与三、四句很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表达了“权”的重要。作者在其它诗中,也常以“方舟”,等象征“权力”,反映他对“权”的渴望。“自投罗”的后果是什么?“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罗家,设置罗网的人。喻迫害者。少年,作者设想的、有权力拯救“

野田黄雀行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