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对于曹植, 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曹植, 字子建, 是三国魏杰出的诗人。
他的文学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作品前期,作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
植从小便聪慧过人。富有才学,凭借一篇《登台赋》受曹操赏识,从此被曹植寄予厚望,以
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甚至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少年曹植, 心高气傲, 充满了对未来
的憧憬:于是这时他的诗歌中除少数作品表示社会动乱, 大多还是歌唱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洋溢着乐观、 浪漫的情调, 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基调开朗、 豪迈, 如《白马篇》、《送应氏》
等。
而在邺城时期, 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 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 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曹植既因为
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讷、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
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
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在建安二十二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
自坐着王室的车马, 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 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
一直游乐到金门, 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大怒, 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
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
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从此, 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 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
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 曹仁为关羽所围困, 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
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 29 岁,作《上庆文帝受禅
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
将曹植数次徙封。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 变
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 30 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 邑八百户; 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 是年作 《野
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本次鉴赏的对象——《野田黄雀行》就是曹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野田黄雀行》写出的,
就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
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
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
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
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俗语说, “树大招风”“高处不胜
寒”,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高处的风有多么的凛冽,诗人在“风”前加一“悲”字,带上了自
己的主观感受更容易使读者领略自然的残酷。 而大海无边, 波涛汹涌, 扬起的高浪又是多么
惊人!如果联系创作背景, 我们便可理解诗人开篇以
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