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灸的研究报告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任何疗法都有局限性,当药和针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时,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之重要。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作用,还可以弥补药疗与针疗之不足。 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寒邪与湿邪均为阴邪。寒性寒冷,血遇冷则凝。由于气血凝滞,在经络中运行不畅而引起各种疾病。《素问·调经论》说:“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此时灸之,可温寒散寒,特别对因寒邪所致的脘腹冷痛、手足厥冷、四肢屈伸不利、久泻、痛经等症有显著效果。湿为重浊,侵犯人体后,阻遏阳气,“湿盛则阳微”。艾灸可激发阳气,由于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疏通了闭阻于经络中的雍滞,经络疏通,自动优化调控功能恢复正常,则身体健康。振奋阳气,回阳固脱气属阳,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阳气虚损,机能减退,就不能抵御贼邪。艾灸可阻止阳气消散,并可回阳固脱。灸为热疗,热能激发和振奋阳气。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艾灸使局部甚至全身感到温暖舒适,因为“淤”多因寒湿所致,灸的温化作用可散寒祛湿,使气血运行加快,局部淤滞随之而去,经络通,“通则不痛”。预防疾病抗衰老艾灸可使气血畅达,提高了经络系统自动优化调控功能,加强了人体新陈代谢,及时恢复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平时自灸保健穴位,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附:艾灸的用材:艾灸的用材是艾叶,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叶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性辛温味苦,有小毒,归肝、脾、肾经。艾灸常用穴位:A、艾灸四穴养生灸法最合适自我养生保健:1、关元穴位简介:又名丹田,是任脉之穴。位置:在脐下3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补肾固精,回阳固脱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保健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关元穴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以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2、命门穴位简介:一名精宫,督脉之穴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功能:命门者,诸精神之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命门。保健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命门穴施人生命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3、足三里穴位简介:一名下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腧穴之一,胃腑的下合穴。位置: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功能:经属于五行之土,穴属土,所谓土生万物,胃与脾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保健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灸足三里养生保健,称为长寿之灸。本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的功效。4、中脘穴位简介:一名太仓,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交会穴。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5指的宽度。功能:六腑与五脏互为表里,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古云:“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凡病者首先调和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这是说明人赖百谷养其身,故为养生保健要穴。灸中脘穴对于胃病疾病的各种症状均有很好的效果。B、其他常用艾灸穴位:1、神阙穴主治:滋阴补肾、强身健体。调理阴阳。改善面色苍白、消除色斑、黑眼圈等。2、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消斑。可用于治疗颈椎、暗疮、湿疹、感冒、消除头皮屑、单纯疱疹等多种皮肤疾患。3、气海定位::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可消除面上黄气及眼袋,治疗上睑下垂,消除面部皱纹,改善粗糙皮肤,对于单纯性肥胖有效。4、中极定位:脐下4寸主治:小便不利、阳萎、遗精、月经不调、带下等5、子宫定位:脐下4寸,旁开3寸主治:宫寒、卵巢肿块等6、肺俞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润肺养阴,滋养皮毛。可以祛除面上不正常之肤色,祛除暗疮、酒渣鼻、疔疮,改善皮肤粗糙,使皮肤细腻润泽。7、肝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主治:疏通经络、理气消斑。可以消除面上雀斑、黄褐斑、治疗甲营养不良,以及由于肝郁引起的身材过于瘦小和乳房疾患等。8、
关于艾灸的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