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棉城在远古北临牛田洋(榕江出海口),南濒龟头海(练江出海口),其地形左右皆山,前后皆水,占山海之便,形似一条船。文光塔是船的桅,船有桅才能扬帆出海,乘风破浪。棉城古邑虽经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造,旧貌变新颜,但从现存的古城故址遗迹以及有关史志的记载,还是可以约略窥见清代棉城古邑的旧貌,向世人展现千年古城的足迹。棉城古邑经历代建设至清代已初具规模。按当时立城格局,建有城垣、护城河、县署、仓储、试舍、学宫、庙宇、圩市、坊巷、水井、沟渠等设施,以及民居和少数大宅、园林。现老城区的古遗址有:古城垣遗址(现东、西环城路);县署遗址(现区政府址);现在的中华路由清代县西巷、新街和大街三段构成;今天的水门直街为清代县东巷;清代城隍巷为现中山西路一段;教授巷则在原巷址拓宽。清代学宫及周边祠宇位于现今潮阳宾馆与人民武装部址及周边区域。棉城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始筑土城。明正统十年(1445)改用石筑城墙,以御海寇。清光绪年间(1875~1908),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城垣起于北关(今中华路北端路口),绕西环城路至南门桥,再沿东环城路至万福桥绕回起点,,,,内侧高4米,。城墙筑有垛眼1116孔、铳台13座、望楼14座、炮台6座。城开6门并建城楼,即北门、东门、南门、西门、水门、小南门。门外筑有瓮城作为重门,以利防御。清末,县城面积约54000平方丈。民国4年(1915)始拆城墙,民国14年基本拆除。民国17年辟城墙基作环城马路。护城河是棉城古邑的屏障。史载:城西北为县治来龙,旧无濠,唯城东一带下有浅濠,自东迤北折而南,可通潮水。明天顺年间(1457~1464)筑城墙挖河;弘治五年(1492)凿宽至5丈,并筑护岸石堤。从此,南北相通,民赖舟楫之利。清代县城护城河上有桥五座,即东门桥(在瓮城内);南门桥(在瓮城内);泰安桥(在小南门瓮城内);太平门桥(水门桥);万福桥即内柴桥。这些桥使城内外交通方便。从清代到民国,护城河几经疏浚,但由于年代久远护河石堤相继崩塌,到上世纪末已破损不堪。2008年全面整修,护河石堤改用钢筋水泥浇注,两岸整修成绿化步行道,成为棉城一道新的风景线。县署位于北门内直街(古为县西巷现属中华路北段)之东,座北向南。县署前有石坊,曰“遐天保障”。唐元和十四年(819)由范思禺献祖茔地创建。元末战乱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于原地重建。后数度修缮,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县署大院内建有谯楼、密室、土地祠、县狱、号房、刑杖房、库房、班馆、厢房、承发房、花厅、斋房、水池等,主体布局为四堂三进,县署执事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官厅分设于大堂与二堂之间夹道两侧,正堂为县官升堂审案之所。县署前门匾书“潮阳县”。内庭中有甬道,建木坊于其上,外书“公生明”三字,内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两旁有皂隶亭,上为大堂。民国时期的县公署,以及解放后潮阳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此,并先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其中1981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形成临街4~5层的办公楼。中共潮阳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党政机关均集中于院内。县誌记载,清代在县城内还有如下署廨:县丞署(附县署东);教谕署(在崇圣祠西);训导署(在县丞署前);塔子行台(在
棉城古邑史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