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变通讯员卢立平管西燕曾几何时,西湖镇以人多、地少、地域偏僻自居,贫穷落后是该镇的鲜明写照。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人还是那些人,不一样的是人的观念的变化引发西湖镇经济社会的嬗变。“泥腿子”家门口当上班族日前,久固庄村女青年席家敏结束了2年的城里“漂移”生涯,回到了家乡,在离村不到一里地的福田毛绒有限公司当了一名技术工。此前,她和众多打工妹一样,在城里干过售货员,当过服务员,“每月800块钱工资连租房子都不够”,在福田毛绒,每月1500多块钱的收入让她心里美滋滋的。曾经,西湖镇以“劳务输出大镇”著称,每年近6000人的劳务大军常年走南闯北打工谋生,城市人戏称他们为“泥腿子”。“坐在家里有人上门请着干,这要搁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在外干了6年多苦力的大花崖村村民焦健飞感觉就是不一样,今年夏天他被乙炔气厂请了去。如今,永丰纺织、和煦纺织等2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西湖,9家老“作坊”蝶变为规模企业,新增加的2000个就业岗位为农民打开了一个个挣钱的门路,1200多农民不再四处漂泊,在家门口当起了打工族,每年可增加收入2500多万元。工业经济的壮大,也为技能型农民找到了用武之地。北乐台村的费日春有一身电力维修专业技术,却苦于找不到技术活干。和煦纺织有限公司刚投产,便以每月1600多元的工资将他聘为电力技术工人。和他一样,60多名在机电维修、电子维修、微机使用等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每人每年劳动报酬都在2万元以上。一亩地种出三亩金不变的是土地,变的是经营观念,从过去的家家户户种花生、玉米和地瓜,到茶叶、黑木耳成片发展,从一年到头看黄历春播秋种,到瞄准市场下种,对着“菜谱”施肥,合作社组团经营,西湖人已经不满足于“一家一户一亩田,一年两收吃一年”,原本仅够农民温饱的土地开始流金淌银。说到西湖黑木耳,在滕州这一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基地,名声那是“响当当”。用专家们的话说“比胶南、青州、诸城的好上几倍不止,菌体厚、菌叶大,透明度高,营养价值一点也不比东北黑木耳差”。铨元村李崇祥谈起种植黑木耳致富,便滔滔不绝。3年前,在镇里的引导下,他把自家3亩口粮田腾出了2亩,全部发展上了黑木耳,。更让李崇祥觉得踏实的是,成立的鑫源使用菌合作社实行“菌种、生产标准、防病治病、采后分级、联网销售”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注册了“十八垛”商标,通过了省级绿色食品认证,让他和其他木耳种植户不愁技术、不愁销。铨元村支部书记、鑫源合作社社长跟我们算了一笔账:“种花生玉米,就是碰上好行情,每亩收入不过500元,而种木耳,每亩扣除成本至少也赚一万多元”。目前,全镇有21个村210户村民发展黑木耳栽培业,生产规模达1000多万棒,年可为农民实现收入近1700万元。山区丘陵多、土地薄、条件差,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在哪里?镇党委书记王海滨认为:“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走特色化、精品化、规划化发展之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该镇围绕发展“绿色型”农业,按照“示范带动,服务促动”的原则,该镇在“特”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由零散型向区域化发展,大力培植优质林果、有机茶叶、花卉、黑木耳生产,全镇形成“东部沿库生态林业涵养区、西部绿色茶叶示范区、南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北部黑木耳栽培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
西湖三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