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祈向超越之维的教育哲学——我读《什么是教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祈向超越之维的教育哲学——读《什么是教育》有感在哲学史上,很少有一种哲学能够像存在主义哲学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如此明显的时代精神。而提到存在主义哲学,人们往往会第一个想到“3H”,即黑格尔(Hegel)、胡塞尔(Husserl)和海德格尔(Heidegger),因为存在主义的理论确实来源于这三位大哲学家;还有人会第一个想到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的作者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T·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因为雅斯贝尔斯的确是一位低调务实的哲学家,正如桑纳尔所陈述的那样——“雅斯贝尔斯的一生没有跌宕起伏的事件,没有传记,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思维”。但是,创造并第一个使用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这个词汇的哲学家正是雅斯贝尔斯。可以说,雅斯贝尔斯是由“3H”通向萨特的一座桥梁,其学术思想与地位举足轻重。雅斯贝尔斯把人的存在理解为对未来可能性的自我设计与实现。他认为:“生存不是如此存在,而是能够存在,就是说,我不是生存着,而是可能生存;我没有自我,而是正在达到自我。”人类缘何“能够存在”、“可能生存”?又是怎样“正在达到自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自然构成了雅斯贝尔斯的方法论,“生存的过程之所以是自由,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不断摆脱既定限制的过程,这也是面向未来的超越。”此中“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一种相对于“摆脱既定限制”的哲学概念;此中“超越”,也不是无目标、无方向的。提到“超越”,则不能不引出雅斯贝尔斯的另一个著名论断——“轴心时代”,这个论断是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的。“轴心时代”指的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的时间。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年代,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哲学家,近东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雅斯贝尔斯说,在“轴心时代”,整个人类实现了精神突破,是人类的全面精神化和人性的全盘改造的过程。在此之前,人类囿于单纯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谋生为生活目标。只是到了“轴心时代”,人类才开始了自由的、超越的活动,上升到精神生活的阶段。直至现在,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然来自“轴心时代”的遗产。雅斯贝尔斯指出:“人类一直在靠轴心时代所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时代的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时代的潜力的回忆或复兴,提供了无穷的动力。”然则,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可能生存”、“达到自我”,能够“摆脱既定限制”,正是汲取了“轴心时代”的养料,人类应该在此基础上再次“超越”,到达第二个“轴心时代”,亦即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哲学”。欲达此目的,教育是有效而必须的途径,教育者责无旁贷。所以说,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是其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集中体现在《什么是教育》这个著作中。《什么是教育》一书共十九章,大体谈论了四个问题。第一至五章论述教育信仰问题,第六至十一章论述生存教育问题,第十二章论述艺术教育问题,余下七章论述艺术陶冶问题。对于教育信仰问题,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

祈向超越之维的教育哲学——我读《什么是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