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第八章诗律
一、近体诗的分类
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代中期,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永明
是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年号,即公元483年至494年11年的时间。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五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40
七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56
五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20
七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
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40、56
二、近体诗和古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主要指汉魏六朝古诗。古体诗以五言为正统,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的诗大都是五言,七言古诗起源稍晚。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这首诗虽从《诗经·大东》化出,而写天上无情的双星,居然象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旁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三、近体诗的用韵
1、近体诗是怎样押韵的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②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③近体诗不能出韵(出韵:即用了不是这个韵部中的字)
2、平水韵
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分206韵。根据“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窄韵和险韵
各个韵部包括的字有多有少,有的韵宽,有的韵窄,字特别少的叫险韵,可分为:
宽韵: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中韵:元、寒、鱼、萧、侵、冬、灰、齐、歌、麻、豪
窄韵:微、文、删、青、蒸、覃、盐
险韵:江、佳、肴、咸
四、近体诗的平仄
1、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2、拗救问题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一、三、五也要论的情况:
①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近体诗中不许出现。
②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须是平。否则,除韵脚之外,全句就剩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救的办法是将本句的第五字改为平声。
(2)二、四、六可以不分明的情况:
①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必须改为平。
②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可以用仄,但其对句的第五字必须改用平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苏轼《新城道中》)
五、近体诗的对仗
1、近体诗是怎样对仗的
首联: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
颔联: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
颈联: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
尾联: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还有四联都对仗的。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
律绝大都不对仗,也可让其中的一联对仗,也可都对仗。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2、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进行对仗。如: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