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微核试验的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XXX姓名XXX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实验课程名称《遗传学实验》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至填报时间年月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目的与要求 、微核的来源、体内微核试验的实验设计、微核试验检测的遗传学终点。 ,嗜多染红细胞及微核细胞镜下观察。 、分析方法及结果的评价。二、实验原理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无论是断片还是整条染色体,其实质都是遗传物质,一但发生畸变,就有能形成遗传物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突变,因此,微核的检测实质上就是遗传物质突变的检测,现已被卫生部定为外来化合物毒理检测的—个必检指标。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它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微核可位于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所以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辨认。在骨髓中无核的红细胞有嗜多染红细胞或称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两种,正常情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数,所以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指在红细胞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将主核排出而微核仍保留在细胞质中的细胞,但由于嗜多染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核糖体,因此Giemsa染色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已消失,被染成淡橘红色,使嗜多染红细胞在染色上与正常RBC有所不同。微核可以由染色体诱裂剂导致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所构成,也可以由非整倍体诱发剂所导致的落后染色体形成。三、实验设计 :常用小鼠,体重18~20g,7~12周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原则上与人接触化学毒物相同或相近的途径。 :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两次染毒:第1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2次染毒,6小时后取样;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至少设置3个剂量组。高剂量组应达到不产生动物死亡的最大毒作用剂量。一般取受试样品1/5、1/10、1/20LD50剂量。当受试样品的LD50大于5g/kg时,可取5g/kg为最高剂量,以下设3~5个剂量组。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可用环磷酰胺或丝裂霉素C腹腔注射1次。四、操作步骤 ,取胸骨,擦净血污,剔去肌肉,剪去骨骺,将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清洁载玻片一端,另取一块边缘整齐的载玻片,在血清上轻轻按摩,使骨髓完全混匀,然后以45~50度角快速推片,推片后在空气中晾干。
小鼠微核试验的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