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先秦的训诂:萌芽时期(一)训诂起源于先秦时期。《论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老子》:“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有《内储说》和《外储说》。《解老篇》和《喻老篇》是对《老子》的注解。《内储说》和《外储说》,先列经文,后加解说。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训诂的方法、体式多种多样。但比较系统、专门的训诂工作和研究直到汉代才开始。(二)训诂萌芽和发展的动力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二、两汉的训诂:兴盛时期(一)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今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光武中兴,形成五经十四博士的完整体系。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利禄之途。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易》四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书》三家: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诗》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婴)。《礼》两家:大戴(德)、小戴(胜)。《春秋》两家:颜安乐、严彭祖。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汉文帝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录《尚书》二十八篇。汉成帝命刘向校书撰《别录》,刘歆完成图书总录《七略》。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释。汉武帝太初四年(前93年),从孔壁中得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孔安国传《尚书》。(二)兴盛的表现1、随文释义的传注体、专书体训诂著作大量涌现。《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郑玄《仪礼注》、贾逵《国语解诂》、服虔《汉书音训》、王逸《楚辞章句》、马融《离骚注》、郑玄《易纬注》。《尔雅》、《说文》、《释名》、《方言》、服虔《通俗文》(中国古代第一部俗语词辞书,早已亡佚)班固《白虎通义》、许慎《五经异义》、郑玄《驳五经异义》。2、训诂大师林立。3、义训、形训、声训蔚为大观。4、训诂体式和术语在广泛应用中趋于成熟。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沿袭时期(一)扩大了训诂的范围魏晋南北朝的注释,仍以儒家经典为主。流传至今的有: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三国吴韦昭《国语注》、晋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注》、魏王弼《老子注》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近3倍于正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近20倍于正文)、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增补史料,纠正讹误。到隋唐时期,四部的注解都有增加,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住》、何超《晋书音义》、杨倞《荀子注》、王冰《黄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二)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训诂形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到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郑玄《毛诗笺》皇侃《论语义疏》皇侃:南朝梁儒家学者,经学家。撰有《论语义疏》十卷,略于传统的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而多以老、庄玄学解经。如《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解曰:"重为轻根,静为燥本,君子之体,不可轻薄也。"其说与汉儒说经相去甚远,表现出南朝的玄学之风。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346 KB
  • 时间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