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杞县八大景.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2年6月应杞县电视台邀请讲杞县八大景张俊昌观众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杞县的历史文化八大景。八大景起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东京汴梁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宋迪,把汴京城最美好的景观,画了八幅画,号称八大景。从宋朝以后下至县郡,上至京城,纷纷效仿,各地一般都有八大景。汴京城的八大景繁台春色、铁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梁园雪霁、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在明朝时候,我们杞县文人墨客也组织了八大景,我们杞县的八大景原先是组织的十四景,在十四景的基础上罗列出了八大景,咱杞县的十四景是外黄牧笛、伊庙灵桑、圉镇谯歌、葛店帘飞、杞县钟声、汴河春渔、芹宫铎韵、观音胜景、富岗鹤唳、黄河远眺、禹祠瑞草、神井甘泉、二郦并墓、上宋联芳。在这十四景的基础上,后来经过筛选升华,有组织了八大景。咱们杞县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人文景观,所以这八大景,县城里有四景,县城外边有四景,县城里面的四景是辰楼春霁、西岗挺翠、南溪流云、河桥官柳,县城外空桑夜雨、圉城夜月、高阳晚渡、双塔秋风。下面对八大景逐一介绍。第一景辰楼春霁八大景之首就是辰楼春霁。辰楼,就是“抚辰楼”,就是现在的县政府大门。抚辰楼建于元朝时候,杞县的知县孙柟栋以五万缗楮币购买县民史某‘岑楼’一座,五万缗楮币在元朝时候,“缗”就是穿铜钱的绳,古代时候钱的单位有一串、一贯、一吊,五万缗也就是五万串。当时孙知县买回来“岑楼”,当时不叫抚辰楼。在楼上高悬两个字“齐政”,叫“齐政楼”,就是齐心协力的“奇”,政权的“政”。到了明朝杞县的知县朱尚文加以扩修,又将“钟”和“鼓”置在楼之上,又叫钟鼓楼。杞县的文人墨客在春天雨过天晴登上这座楼,吟诗作对,把酒当月,举目欣赏四周的景色。抚辰楼,“抚”是抚摸的意思,“辰”是星辰。就是登上这座楼用手就可以抚摸到天上的星辰,形容这座楼极高,在现在看来抚辰楼看上去并不算高,因为周围的楼房比它还高,但是在古代周围的参照物都是低矮破旧的茅草屋,所以抚辰楼显得高大雄伟了,抚辰楼楼顶是宫殿形式,砖瓦木质结构,飞檐枓栱,四角挂铃,歇山明柱,拱门座中,门楣上方刻着“杞县人民政府”六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杞县第二任县长曲书城亲笔书写,在在七十年代楼上高悬着四个字:“杞人胜天”。有一个寓言说是“杞人忧天”,好像是贬义词,但是有一个积极的因素,是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咱们杞县也出了很有名的知县,唐朝的张巡张县令,带着全县来百姓守城,曾经有“草船借箭”的故事,后来时候明清时候一个作家罗贯中,写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他把发生在杞县的“草人借箭”的故事改编了,改成“草船借箭”,写在诸葛亮身上了,于是“草船借箭”借鉴大家都知道熟悉,“草人借箭”知道的不多。这是“草人借箭”和“草船借箭”的产生。米芾米大人是咱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还有苏东坡在杞县曾经挥毫泼墨。现在开封铁塔公园造壁上刻着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塔”,这五个字就是米芾写的,曾经做过杞县的县令。再往前说,雍丘曹植,曹丕杀曹植,曹植七步走诗,有人说曹植是才高八斗,才高八斗就起源于杞县。东晋时候有一个才人叫谢灵运,太康人,说天下的才华有一石,这个“石”就是石头的石,还念dan,古代的重量单位,这一石等于十斗。谢灵运说,天下的才华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天下人共占一斗,我占一斗。就是曹植独占八斗。就是“才高八斗”的来历。所以知识渊博丰富为才高八斗,才华横溢。七步村在古时候属于杞县,现在属于通许县。所以我们杞县文化厚重,资源丰富。再说我们这个抚辰楼,是我们县城的标志,衙门标志性建筑,政权的象征,坐落在我们杞县城的中心。如果说,某地离杞县城有多远,就是从抚辰楼说起,从县衙门说起。就像开封的鼓楼一样,离开封有多远,就是从鼓楼说起。所以它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在明朝清朝的时候,杞县的文人叫侯子灿,他作了五言绝句称赞抚辰楼高大雄伟,诗中写道:“晴空望不极,楼阁近三辰。野水一湾碧,春风万象新”。这是咱杞县的诗人称赞抚辰楼的歌。另外还有一个七言律诗:春分三月埋春晖;百尺楼台近翠微,春风一动满春晖。赞美抚辰楼百尺楼台近三层,在楼上一伸手就能抚摸到天上的星辰,形容这个楼高大雄伟。抚辰楼我们杞县唯一雅室,名流经常登上赏景,吟诗作对,特别是春天雨雪过后天气转晴,万象更新。这一景被列为杞县八大景之首,起名:辰楼春霁。在十四景里头是杞县钟声。第二景西岗挺翠第二个景是西岗挺翠,在十四景里头叫富岗鹤唳。说的就是高高山,县城西边的高高山,现在已经成为平地了,成为工厂、居民住宅了。但是在明清时候,这个高高山,高数仞,方圆数百亩,在宋朝时候叫谷林山,在明朝时候叫新高山,后来还叫高高山,现在就叫高高山,这个高高山上树木葱郁,野花遍地,鸟兽栖息,小桥流水,“明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景色优美。特别是夏季,杞县的文人经常到这个高高山上赏景,吟

杞县八大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9-02-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