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0年代的小说(三)巴金不朽的巴金一、巴金的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杭州,生于成都市一个旧式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巴金”是他1928年发表成名作《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四川简称“巴蜀”,二是纪念法国留学时认识的同学“巴恩波”,三是取自于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金”是为了纪念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还有笔名佩竿、余三、王文慧等。巴金出生于封建大家庭,自小受到封建伦理思想的严重束缚,但也培养了他的叛逆精神。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曾做过四川广元县县令的父亲去世,1920年,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祖父去世,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他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在1920年秋天进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川大”前身)攻读英语。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影响,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鼓吹者。1923年和三哥一起出川到上海,随后到南京进入东南大学附中学习。这期间,他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1月,为寻求真理,他赴法国留学。在法期间,他广泛阅读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以及俄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等人的著作,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洗礼,并且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并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发生了联系。1927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于次年以“巴金”的笔名发表在国内的《小说月报》上。《灭亡》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巴金从此开始了职业创作生涯。1928年底,巴金回国,居住在上海。他以上海为根据地,不时东南西北到处参观、访问、讲学,并于1933年至1935年在日本居住两年,迎来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30年代的上海,他先后完成了《死去的太阳》(1931)、《新生》(1933)、“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2)、“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1931),1938年和1940年又出版了“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第三部《秋》,至此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这时期,他与鲁迅关系密切,经常往来,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1936年10月25日,在鲁迅的葬礼上,他曾为鲁迅抬棺。抗战期间,他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等地,参与进步文化活动,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同时坚持小说创作。1944年写了中篇《憩园》,1945年写了《第四病室》,1947年完成了中篇《寒夜》,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1949年7月,他赴北平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常委。50年代初期,曾两次亲赴抗美援朝前线访问,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团圆》等散文和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60年,当选中。“文革”时期,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文革”结束后,从1978年起,他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在7年的时间里,写了150篇文章,共42万字,辑成《随想录》出版,成为新时期散文领域最重要的收获,被誉为是用“文字”建成的“文革博物馆”,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思”色彩。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他当选为中。1985年,由他倡议,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1907年家庭合影。左三是外婆怀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1923年春天,巴金与三哥负岌东下,临行前全家合影。后排右边为巴金,后排左一为大哥(李尧枚),中间为三哥(李尧林)。1928年,留学法国时的巴金。虽然巴金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总体而言,巴金的思想属于民主主义思想,其思想核心是博爱、平等、民主、自由。巴金是现代文学时期最著名的民主主义作家。1957年7月,扬风在《人民文学》发表《巴金论》一文,率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巴金与无政府主义思想,无论是那基本的立足点,或其它的政治观点,那差别都是泾渭分明的。巴金所接受的只是无政府主义那些一般的抽象的思想影响,即反对一切束缚,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或道德上的;要求个性解放,即那‘万人享乐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影响大大地加强了和鼓舞了巴金反对旧制度旧礼教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了巴金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巩固。所以,巴金把他的全部斗争锋芒指向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而不是指向中国共产党人;所以,巴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虽然这一观点在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中遭到批判,但对巴金的评价基本上是准确的。“文革”结束以后,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