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刺猬理论
刺猬的生存哲学
两只小刺猬不期而遇,双方一见钟情,不顾一切地拥抱在一起,结果两只小刺猬都被对方尖利的刺刺伤。它们只好保持着一段距离,可是它们又觉得只有拥抱才能表达自己的爱意,于是又凑到一起,结果又被对方刺伤。
为了爱情,其中一只小刺猬勇敢地拔下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尖刺,变成了一只没有刺的刺猬。它们再次拥抱时,这只没有刺的刺猬被心爱的小刺猬扎得遍体鳞伤。它心爱的小刺猬不忍心看到它这样,就离开了它。这只没有刺的小刺猬只好又把刺重新安回去,变回了刺猬的模样。
还有一个关于刺猬的故事。两只小刺猬共住在一个山洞里。这天天气异常寒冷,两只刺猬被冻得哆哆嗦嗦。它们为了取暖拥挤在一起的时候,却感觉到了一阵刺痛,原来它们都被对方的刺扎伤了。于是,它们又分开了,可分开后没多久又都冷得打起寒战来。经过几次磨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即能取暖,又不至于被扎伤。
这些都是刺猬的生存哲学。后来,聪明的人类发现,刺猬的经验用在人际关系上很合适,就把刺猬的生存哲学归结为刺猬理论。
刺猬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像刺猬一样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每个人的观念、文化、知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处世态度和交际方式。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于亲密,这时的个性差异就会明显起来、突出起来,就免不了会发生碰撞、摩擦。因此保持适当的距离,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使彼此少受伤害。
一位书法大师受寺庙住持之邀为寺庙题字。他写字的时候,他的一名弟子在旁边为他磨墨。等他写完了,他的弟子坦率地说:“这幅写得不好!”大师就又写了一幅,这个弟子见了又说:“不好,还不如刚才那一幅呢!”
大师又写了一幅,可还是没得到徒弟的赞许。大师就耐着性子继续写,一连写了80多幅,都不能令那位弟子满意。后来,这位弟子出去小解,大师想:“这下我可自由了,不用在他的监督之下写字了。”
等弟子回来,大师又写了一幅,弟子一看,连连称赞:“真是神来之笔!”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人们都把亲密无间作为交朋友的最高境界,其实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亲密是常见的,无间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距离产生美。但是也别忘了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台词:距离有了,美没了。
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
“距离产生美”实际是说保持恰当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内涵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感受和状态。具体地说,如果距离太远,审美活动中的双方就会脱离联系,审美主体就不会感受到审美客体蕴含的美感,审美客体就不容易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如果距离太近,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又会给对方造成压迫感和威胁感,更不利于主客体的交流。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学上的几个有关距离的概念——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一般间隔在15~45厘米之间。处于这一距离中的两人,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对方的身体,所以,这一距离只适用于情人、夫妻、父母与子女或绝对要好的朋友之间。可想而知,这种距离是绝对私人化的,是绝对禁止外人进入的。
个人距离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处于这一距离中的两人,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只有握手时才可以接触到对方。这一距离通常是用于熟人或朋友。如果想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时,也可以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比较灵活,可进可远,可在1米左
刺猬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