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目标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摘要]文章引入财务报告及其目标的涵义,通过对我国会计环境现状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分析,论证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应以如实反映经管责任为主,兼顾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目标信息使用者一、财务报告及其目标的涵义财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一定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是联系企业和有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纽带。依据我国财政部XX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规定,财务报告的组成内容是: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其他信息和资料。其中会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告的作用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管责任,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实现其经济与社会目标,同时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进行合理决策。会计报表的项目和金额来自企业日常的账簿资料,必须有可靠的凭证作为原始证据,因此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其信息最可靠、最相关,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如果没有财务报表就谈不上财务报告,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主要的内容。财政部XX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财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和制定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慢,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会计目标”这一类的术语,而比较重视对会计任务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界开始研究会计职能的问题,受马克思“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启发,得出了“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的职能”这一结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会计基本职能到底是什么”的讨论日益热烈,“反映和监督谁更重要?”成为热门话题,从那时起,我国对“财务报告目标”这一问题才正式的强调和阐明出来。我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确理解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对指导会计实践工作有着显著影响。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着两种说法,其一是受托责任观,其二是决策有用观。在我看来,二者均有其可取之处。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像资源所有者如实的反应资源的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的情况,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经营业绩和资源变动的即时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就葛家澍老先生的观点来说,他认为我国当前的情况还无法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那样,用“决策有用观”去建立财务会计的目标,各国的国情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履行的责任上。也有人支持采用决策有用观更为恰当。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决策的制定,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这样来设定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或许更加的合适,而且将受托责任观的信息加工,进而转化为可供决策者使用的决策依据也不是不可能的。随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深入,实际存在和潜在投资者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对决策方面信息量的要求势必也会越来越大,财务会计目标将逐渐向决策有用观的方向倾斜,以求实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那时,不妨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更加适合的财务会计目标,而且要知道,财务会计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财务会计目标也是有可能诞生的。会计目标变迁与财务报告模式一、《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研究也不例外。一般意义而言,会计目标是指财务会计目标。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概念结构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文献直接奠定了财务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最高层次地位。依亨德里克森之见,会计目标的三种界定方式——句法式方式、语义性方式和实用性方式——的不同可以引导出不同的研究视角。实用性方式是较为流动的方式,该方式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外在需求为导向,强调会计信息的实际效用。基于实用性的会计目标研究视角首先辨清会计信息使用者,追踪其信息需求,确定相应的信息内容主体,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对会计目标具有重大影响。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依次确定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原则。因此,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
财务报告目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