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与提前的规律及区别要想学好古汉语,掌握规律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古汉语的一些特殊句法、词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在中学阶段,大家对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与提前是可以不作区别的,但必须知道它们本不是一回事。宾语前置属于古汉语的语法规律,而提前则是运用某种语法手段将需要强调的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的一种格式。那么哪些情况属于宾语前置,哪些情况属于宾语提前呢?一般的说,下列三种情况属于宾语前置,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时候必须前置。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意思至少有三层:一是前置的句子必须是疑问句,二是那前置的条件又必须是疑问代词作宾语,三是即使句中出现了疑问代词,如果它不作宾语也不前置。古汉语中究竟有多少疑问代词呢?共有11个,何、曷、盍、胡、安、恶、谁、孰、奚、乌、,是必须前置的。这就是规律。同时,作为高中生还应该知道,同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也还是有两种情况在的。一是谓宾前置,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安在”句中的“安在”,“大王来何操”句中的“何操”等属于谓宾前置,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的“何由”,《论积贮疏》中的“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中的“胡以”均属介宾前置。我们将问题再深入一步,便会发现同是疑问句,同样的疑问代词,只因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不一样,有的必须前置,有的则不需前置。如“恶”(读wū)这个疑问代词,在荀子的《劝学》中“学恶乎始,恶乎终”(意思是“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这个句子中“恶乎”的“恶”因为充当的是宾语,因而必须前置,而在荀子另一篇文章《欹器》中,“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啊!哪里有自满自足而不失败的人呢)这个句子里“恶”就不属于前置,因为它充当的是状语。再比如疑问人称代词“谁”,在《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里“谁与”就属于前置,因为它作“与”的宾语,而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个句子里“谁”就不属于前置,因为它充当的是主语。第二种情况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分析一下这句话,我们至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那句子必须是否定句,二是那前置的条件又必须是代词作宾语,也就是说同样是否定句,作宾语的如果不是代词也不前置。拿《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两个句子一比较,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这一点。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两个句子中“莫我肯顾”与“无食我黍”均有否定词(“莫”与“无”),均属否定句,前者的“我”前置了,就因为它是代词作宾语,后者中的“黍”不前置,也只是因它是名词作宾语,至于句中的“我”为何不前置,则是因为虽是代词,但它充当的是定语而非宾语。第三种情况属于介词“以”的宾语往往要前置。例子多的是。如“是以”这个凝固短语,再如成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中的“一以”(用一个)、“夜以”(用夜里的时间)也均属于这种情况。孔子有一次对它的弟子曾参讲过一句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曾参啊!我的学说用一句话就可以贯通它”)中的“一以”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的宾语倒置情况,均属于宾语提前;尽管在中学阶段可以不必分得这么细。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认识到了宾语提前的意义及规律,对于今后的学习以及考试中的“古文阅读
宾语前置与提前的规律和区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