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观中的感恩教育论文一、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偏离的现状职业观是指人们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态度,它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方面的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观直接决定人们的择业意向,从业态度和创业效果等。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价值认知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职业的价值不仅是指职业本身是否有用,还包括个人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知、选择和需求。一方面,受传统职业思想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认为只有公务员才是体面的选择,而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只是临时无奈的屈就;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增长远远超过劳动所得增长趋势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盲目地追求高工资、优福利和较稳定的岗位,甚至出现等不来高薪工作就不就业的现象。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到普通岗位就业将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常态,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大学生职业理想凸现功利倾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的憧憬和向往,是对职业带给自己的生存需求、个性满足和社会责任的希望和预想。然而,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社会各领域日趋严重,是非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发展需要,而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无法满足社会要求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着职业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是实现职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负面因素仍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目前,大学生对职业和企业缺乏忠诚度、跳槽频繁、缺乏诚信、团队合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问题已成为企业用工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常态现象。对比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选择时,大多数学生都将“品德”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用人单位则将其排在前三位。这种差距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离职场要求存在很大距离。二、感恩教育实施途径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再次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具体说明感恩教育实施途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自2007年便开展了以“知荣辱,懂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效果显著,并受到了院党委和社会各界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改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烘托感恩教育氛围,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近期目标:通过做感恩作业、观感恩电影、读感恩文章、做感恩报告等活动,培养“举止文明、知恩报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学生团队,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书香育人”的和谐校园。中期目标:通过认知月、孝敬月、尊师月和博爱月等四大模块活动,推进“立德明志、知礼明理、勤练善思、巧学活用”的学风建设,推进学院“励志唯实博爱精致”的校风建设。长期目标:以感恩教育为抓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让学院学子更加富有爱心,让教师更加富有激情,让教育更加富有活力,实现“促师生齐心、展旅院风采、塑旅游人才”的学院愿景。开展感恩教
大学生职业观中感恩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