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早期接触变应原对小鼠发育后期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摘要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全球的发
病率也在不断的升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且治疗手段也较局限,现有的
治疗体系主要由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构成,在临床可
操作性,近期和远期疗效等方面又各有不足。除了特异性免疫治疗,近几年又提出了
一些新的非特异性疗法,如 IgE 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转移因子、分枝杆菌疫苗等
疗法,但都处于研究阶段,临床疗效尚未确定。在积极寻找变应性鼻炎的更有效的治
疗方法的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把目光放到了变应性鼻炎的预防方面,特别是早期,
即幼儿和儿童时期,并逐步研究了孕期和孕前对变应原接触产生的免疫学影响,但结
论尚不统一,可能是受实验方法和变应原的影响,且目前国内外研究都局限于早期暴
露于变应原对体内免疫系统的影响。针对变应原早期暴露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结合特
异性免疫疗法,我们提出假设:早期预防性接种变应原,观察其成年后变应性鼻炎发
生发展的情况及体内免疫学变化,是否能产生保护作用,为预防性治疗变应性鼻炎提
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从方法学上对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进行研究,对造模方法和
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的检测进行初步探索。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并用 OVA
盐溶液滴鼻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在末次激发后取脾单
核细胞培养,并分别加入卵清蛋白(OVA)和刀豆蛋白(ConA)刺激脾单核细胞增殖、
分泌细胞因子,分别于培养后 24、48、72 小时取培养上清液进行细胞因子 IL-4、IL-5、
IFN-γ浓度测定。另取部分脾淋巴细胞分别加入 OVA 和 ConA 培养 72 小时后测定淋巴
细胞增殖率。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受 OVA 和 ConA 刺激后显著增殖,刺激指数 SI 与对照
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实验组脾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加 ConA 刺激产生 IL-4、
IL-5 和 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但 IFN-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 IL-4
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 IL-5;加 OVA 刺激产生的 IL-4、IL-5 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升高幅度比加入 ConA
的低,而 IFN-γ浓度则明显降低(P<)。脾细胞培养上清中 IL-4 含量在 72 小时
内随时间持续增高,IL-5 及 IFN-γ在 48 小时内增长显著,48 至 72 小时内增长趋缓。
小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体内 T 细胞被广泛激活,受抗原(OVA)和非特异性刺激物(ConA)
刺激 Th2 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多,而 Th1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则受抑制;受 ConA
刺激产生细胞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比 OVA 刺激的显著。在两种刺激物刺激下 72 小
时内各细胞因子是持续增多的,但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时间段增加的幅度不同,总
的来说 72 小时检测差异最明显。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是研究小鼠早期暴露于变应原对发育后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
的影响,通过在小鼠发育的不同时期,对其皮下注射不同剂量(10μg,100μg,1000
μg)的抗原(卵清蛋白,OVA),并辅以不同的免疫佐剂(氢氧化铝,弗氏佐剂),通
过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水平,来观察其成年后体内
变应性鼻炎免疫状态,来反映早期抗原接种能否减轻其变应性鼻炎的体内免疫反应,
即是否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保护作用。通过对四个时期:孕前、孕期、新生、幼年
的研究,结果发现:
,其后代小鼠成年后经致敏激发,诱导发生变应性鼻炎,
检测其体内抗原特异性抗体,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发现,孕前皮下注射 10μgOVA
并辅以不同佐剂,其后代致敏激发后体内 OVA 特异性 IgE 水平明显降低,与阳性对照
组有显著差异,而 OVA 特异性 IgG 和 IgG2a 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他组,相应的细胞因
子 IL-4 的水平也是显著降低,而 IL-10 和 IFN-r 水平则明显升高。说明孕前皮下注
射 10μgOVA 对后代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000μgOVA 组的
OVA 特异性 IgE 水平也较阳性对照组低,但要高于 10μg 剂量组,即有保护作用但不
及小剂量组,而 100μgOVA 组后代小鼠体内免疫学指标则显示微弱保护作用或无保护
作用。
,观察后代小鼠,各剂量组之间的差异与上面孕前的结
果相近,也显示 10μg 剂量组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早期接触变应原对小鼠发育后期变应性鼻炎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