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1例的治疗体会【关键词】溶血性尿毒症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ostpartumhemolyticuraemicsyndrome,PHUS)是一种临床发病率低、原因不明、预后不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临床特点为产褥期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其死亡率至关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及成功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36岁,因“产后进行性少尿4天,无尿、水肿、进食后呕吐2天”于XX年1月9日由我院妇产科转入我科。患者平素健康,11年前足月顺产一活婴,无特殊病史。产前检查一般状况好,凝血功能正常,血象示白细胞×109/L,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194×109/L。于XX年1月6日1am行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失血约300ml,术后面色红润,刀口渗血不多,无不适。7日患者出现尿量减少,未在意。8日尿量呈进行性减少,9日尿量约10~30ml,静脉注射速尿效果差,伴腹胀、水肿、进食后恶心、呕吐;检查白细胞×109/L,血红蛋白72g/L,血小板62×109/L。10日肾功能检查示尿素氮/L,肌酐μmol/L;尿潜血,请肾内科会诊后转入我科。转入查体:体温、呼吸正常,心率100次/min,血压130/100mmHg。精神差,重度贫血貌,面部、腰骶及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巩膜无明显黄染,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出血点及瘀斑,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呼吸音粗。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拟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待查,于11日上午行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13日检查白细胞×109/L,血红蛋白46g/L,血小板159×109/L;尿素氮/L,肌酐634μmol/L。16日白细胞×109/L,血红蛋白41g/L,血小板348×109/L;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易见;注射部位渗血;B超示肝实质弥漫性损伤,盆腔未发现异常;患者精神差,仍有乏力、恶心等症状,给予输浓缩红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17日出现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心率100~130次/min,血压150/100mmHg,经应用硝普钠及透析脱水后症状稍好转。19日白细胞×109/L,血红蛋白/L,血小板339×109/L,一般状况较前好转。分析病情:患者无明显诱因产后2天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重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低以及肝损伤、心功能衰竭等,患者可确诊为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病程中分别于1月11、12、14、16、17、19、20、21、25、28日及2月1日,共进行11次血液透析。患者透析2次后13日尿量210ml,21日尿量升到1000ml以上,27日增加至XXml以上。血红蛋白渐升高,28日血红蛋白73g/L,血小板311×109/L。至2月2日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243×109/L。2月8日血尿素氮8mmol/L,血肌酐180μmol/L,患者一般情况可,要求出院。后经随访,其肌酐水平持续保持在230~380μmol/L,表明其遗留有慢性肾功能损害。2讨论PHUS也称为产后自发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正常分娩后在经历一段无症状的间隔期后出现的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由Robson等于1968年首先提出。PHU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1例的治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