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跃文《漫水》的漫想王老师的中篇新作《漫水》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感觉十分欣喜和感动,就像喝一泡陈年绿茶,甘甜,温润,回味无穷,口舌间洋溢着暖暖的陈香,脊背上热乎乎涌动着让人周身通泰的暖潮;又像喝着一壶温过的陈年老酒,进入微醺境界,心中暖意融融,浑身暖洋洋地,舒坦,意趣萌动,韵味悠长。行文至此,我发现自己不经意中连用了许多“暖”字,来表达我读《漫水》的强烈感受,虽然有文拙词穷之陋之弊,却十分真切地表达了我此时的真实感觉。一直十分喜爱跃老师早些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觉得那是他最出色的一部分作品,有着对人的心灵及人性意境的深刻把捉、犀利揭示与艺术玩味,独特而微妙,深邃而有意味,显示了王老师作为一名作家的艺术天赋、功力和审美趣味,也证明了王老师作为一位富有良心、善意和智慧的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严肃审视、建设性批判,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各色各样“人”(特别是生存于官场之“人”)的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剖析。遗憾的是,自王老师的《国画》出版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他官场题材的长篇创作(其实他还有《亡魂鸟》这样的长篇),尤其关注他对官场人物和官场规则的刻画,而忽视了他在作品中对“人”的一贯关注。其实,王老师只是从官场中的“人”这一特定视角入手,去探寻、烛照“人”的心灵、心理的奥秘与奥妙,表达他对人性的认识与理解,寄寓他对社会的批判与警示。但《国画》的盛名,使人们给王老师的创作挂上了“官场文学”的标签,这种“贴牌”,实在无益于对王老师创作的把握,反而有损于人们对他作品真正深入的理解。我想,王老师自己对此也当很是无奈的。在长篇小说《苍黄》中,王老师进行了创作上的调整与超越,力求与所谓“官场文学”拉开距离,更深地锲入到作为“人”的官员的心灵世界中去,展现外有官员身份而内心保有良知的“人”,在种种“规则”中的艰难持守、抉择、突围,不但有批判(这是许多官场小说打出的旗号),还有反思(某些较好的官场小说最多至此也就止步了),更饱含同情之理解、人文关怀、人性体察和文化自省,因此,这部作品中,就有悲天悯人的喻示,有难得的暖意和冀望,在苍凉的意味中保有了一丝亮色调的底色。这使得《苍黄》在立意和文学意境上超越了时下的官场小说。但是,跃文的创作追求,似乎并没有获得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同,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简单地给王老师的创作“贴标签”,将他及他的作品简单地归入“官场文学”了事,而没有认真细致地品味出他作品的精微意蕴。即使在茅盾文学奖评奖中,王老师也“享受”了这种对他非常不利的待遇,没能走得更远(以《苍黄》思想艺术的圆熟品质与实力,它应该也可以走得更远)。这是我觉得十分遗憾的。《漫水》这部中篇,是王老师在一个月工作纷扰的空隙里写就的,也许标志着他创作完全回归的本色,或者说,这是他创作本色的一次真正本色化的呈现。《漫水》的语言与意境,从容,温润,有着微妙的韵致与悠远的回味,对人物与情节的叙述,表面上平实、淡雅、宁静,内里却深邃、浓烈,悸动不已,内与外之交错纠缠,如水面之平静,经微风吹皱,而复归平静,循环往复,不动声色之间充满张力。作品中徐公公、慧娘娘两人和两家,具有深刻
关于王跃文《漫水》的漫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