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传递文化的工具。基于两者密切的关系,谈谈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就变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对汉语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一、语音与文化一般来说,字词的发音只是一种生理机制的反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语音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的联系。在汉语语音中就渗透着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 其一,汉语语音反映了汉民族含蓄典雅、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汉语音节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音节去表示纷繁复杂的意义,必然会产生同音或近音字,这就为谐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谐音作为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手段,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和心理。如在日常交际中,谐音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每逢春节餐桌上一定不会少鱼,因“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之义;在中国的婚俗中,长辈往往要在新人的新床上摆放大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干果,因谐音是早生贵子,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语的同时,人们也常常用它避开一些表示凶险义的词语。其二,汉语语音反映了汉民族追求对称、均衡的心理。汉语语音有独特的声、韵、调结构系统,而这样的语音系统表现在构词方式上即出现了充满音乐感和节奏感的连绵词,它们或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双声词,如参差、忐忑;或是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叠韵词,如窈窕、蓓蕾等,但不论是双声还是叠韵,词的两个音节中的某些成分都是对称的,形成一种和谐美。由此可见,汉民族对双音节的词的喜爱。此外,汉语语音中独特的抑、扬、顿、挫等节奏,传达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汉语文化特色。如隋唐以来经久不衰的格律诗,就是以平上去入的语音为基础的,如果离开这样的语音基础,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文学现象。如柳宗元著名的格律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词汇与文化与语音相比,词汇所包含的汉民族文化意义更丰富。单词,词组等都属于词汇的范畴,它是汉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 其一,汉语词汇体现了汉民族古老的社会生活状态和文化观念。如汉民族长期受到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一直都以家族为社会单位,在单元中,按照血统来区分远近亲疏,尊卑贵贱。正是在这种严格的宗法观念的指导下,创造了汉语的特殊称谓。其二,汉语词汇还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变迁和由此带来的文化风尚。我们都知道,一种语言的词汇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词汇也不例外,其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社会用语变迁尤为突出。表现在物质文化的变迁上,如果说“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是记录70年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那么“彩电、冰箱,洗衣机”就代表了80年代人们的物质水平。到今天,“商品房、私家车、iphone手机”已成为时下人们的热门话题,由此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其三,汉语词汇还折射着华夏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形。萨丕尔曾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这说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会在汉语词汇中留下痕迹。我们都知道,汉语“引进”外来词历史悠久,总的来说,经历了三个高潮。第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罗汉”“浮图”“涅槃”等。第二
浅谈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