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材解析必修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材解析: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点击数: 157 【字体:小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接收回传

一、学法指导
 
: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说明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
 
内容
关系
来源
范畴
民族主义
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核心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补充发展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新”在何处?)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民族主义:
 
①实质:反对封建统治
 
②进步性:
 
,超越长期以来“反清”口号狭隘的种族倾向。
 
,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号召力,最有群众基础的一条。
 
③局限性:::软弱性所致。害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幻想帝国主义支持。
 
(2)民权主义:
 
①实质:夺取政权。
 
②进步性:
 
,把废除专制和建立民国联系在一起。
 
,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③局限性:只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3)民生主义:
 
①实质: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
 
②进步性:
 

 
,并想解决这个问题。
 
③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内容:
 
①三民主义——民族: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前提)推翻清政府这个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有反帝作用;民权: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均地权。
 
②新三民主义——民族:发展为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等。民权: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实现各阶级联合专政。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实践:
 
①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评价:
 
①三民主义: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新三民主义: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从而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4)联系:两者立足于民主革命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着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1)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2)提出: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
 
(3)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4)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6)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发展为新三民
 
(7)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8)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教材解析必修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0610886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