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命名的艺术一、“未庄”,不在某一处,便在任一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地名和人名作虚化处理,《庄子·逍遥游》中有“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无何有之乡”就是不曾有的地方;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子虚先生”即并非真实的人物,“乌有先生”即哪有此人,“亡是公”即没有这个人;《红楼梦》中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空空道人”、“渺渺长老”等,这些都是为表现作品的浪漫主义而作的虚化。但是也有些虚化的取名是出于自谦,1925年,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组织了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即不出名、没有名堂之意,他们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把这些译作结集出版,取名为《未名丛刊》,给予极高的评价,未名而有名,实在是自谦之词。“未庄”的取名似有别于以上两种。一般的理解是:从小说中的环境看,它是江南某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只有一条弯曲的水路通到县城,至于名字则因为平凡渺小而被忽略了,故以“未庄”代之,即没有名字的村庄。其实并非如此简单,1934年,《中华日报》副刊之一《戏》创刊号上,由袁牧之改编的《阿Q正传》剧本开始连载,编辑部写信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信说:“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于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齿,一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掉了,还要由此生出无聊的枝节来。”(《答<戏>周刊编者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未庄”为名,为避免别人攻击是假(鲁迅先生向来是敢于直面那些恶毒的攻击的),为使小说所揭示的意义更具普遍性是真。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宗旨,他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不仅未庄有,鲁镇也有,不仅绍兴有,北京也有,凡有中国人存在的地方都有有。如此一来,不明确指出地名,是有意而为之,不在某一处,便在任一处,虚到极处便是实到极处,阿Q戴了毡帽是在浙江,扎起白羊肚手巾就到了陕西,扣上狗皮帽子就到了东三省,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二、“阿Q”,形似与神似的结合“未庄”的取名有如此深意,“阿Q”的命名也并非随意而为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给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取这样一个中不中洋洋的怪名字呢?作者在《阿Q正传•序》里这样解释到:阿Q不仅失掉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姓,而且名字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也都搞不清。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在这里,小说给我们传达出了如下信息,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方面,像赵太爷之流的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不仅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和号,甚至还有独霸姓氏的权利;另一方面,生活在底层的阿Q,则是一个受损害、受侮辱的小人物,不仅被赵太爷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该拥有的名字也搞不大清楚,一个“Q”的符号传神地描写出阿Q极其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屈辱而又不幸的生活情形。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命名,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照拼音应该写桂作Kuei,那么当作
《阿Q正传》中命名的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