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闽江调水工程概况
【摘要】
福建省福清市是个闻名遐迩的侨乡,要满足工农业发展需要,。1992年,福清闽江调水工程筹建领导小组成立,11月10日,福清市闽江调水工程动员誓师大会在融城华侨影剧院召开。闽江调水工程建成后,它将彻底改变福清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历史,对保证福清21 世纪的工农业和城乡居民用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福清缺水、闽江调水工程、工农业和城乡居民用水
一
福建省福清市是个闻名遐迩的侨乡,但也是个缺水的县市。福清淡水资源来自于降水,虽然年降雨量高于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的一半,全省的四分之一。但是降水经流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内变化大,境内江浅流短,近百条大小河流总长仅280公里,且属单独入海河系,“一天大雨哗啦啦,三天无雨干巴巴”,旱涝灾害频繁。尤其是占福清人口和土地面积各一半的龙高地区,农田无水灌溉,甚至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农民只好种植耐旱的地瓜为粮,因为这个原因,福清以“地瓜县”称号名闻遐迩。
福清兴建水利的历史可追溯到盛唐时期。早在唐天宝年间,福清先人就在融城西郊修建天宝陂引水工程,史载天宝陂历经时代风雨,屡圮屡修,“五泽25墩数万人咸被其泽”。明万历年间,时任内阁首辅的福清人叶向高在《重修天宝陂记》写道:“自古循吏为民造命,莫不以导水兴利为第一义。”
共和国成立以后,福清进入大规模兴修水利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开始,福清先后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塘坝8600多座,,引水、,基本建立起蓄、引、提三大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灌溉面积42多万亩,其中旱涝保收28多万亩。
1957年11月,福清动工兴建东张水库,动迁安置54个自然村、,。1958 年12月,一个总面积15平方公里、,水库建成后,受益耕地达26万亩。高峡出平湖,东张水库不仅改写了福清缺水的历史,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水利不兴,福清无福”。经过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30多年的艰苦奋斗,福清虽然拥有星罗棋布般的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但在大旱之年,龙高地区沙埔、三山等地种植晚薯,还喊着这样的口号:“千里百担一亩苗”,即走千里路,挑百担水,插一亩苗。
水,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1983年,福清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农业资源大普查,其中对水资源盘点后发现,按正常年份,要满足工农业发展需要,。这个数字是根据当时福清定位为主产粮油糖测算的。进入90年代,福清已成功锻造了农业综合开发和外向型经济“两翼”。特别是随着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元洪投资区的创办,元载、洪宽、福耀、友精等工业村以及乡镇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在福清大地崛起,福清大大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正当人们惊呼“福清速度”和“福清效益”的时候,水的问题正如瓶颈一样,严重制约福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当时有关部门预测,,到 2015年,。
二
1990年12月,福清撤县建市,揭开了福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水利建设也走进了新篇章。1992年,福清在东张水库以西10多公里的一都溪,实施凿山引水
福清水利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