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1
2
问卷调查法
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研究河西学院大学生逃课现象,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具体如表所示:
表-1 人口变量学表
本研究共检索文献17篇,其中专刊2篇、硕博论文15篇,分为四个维度40个项目,其中运用访谈作为弥补并设置开放式问题作为研究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黄彬. 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2]田正学,王小兵,王玲. ,2004
[3]金崇芳. 大学生逃课的归因分析及矫正. 教育与职业,2009
[4]. 中国青年研究,2005
[5]吴丽华,卢森林.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区建设,2008
[6]毛宗良. ,2006
[7]高宏亮,傅明冲. 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林业教育,2008
[8]郑新夷,管晶晶. 大学生逃课行为和心理控制点的归因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9]张庆峰. 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2010
[11]李静何琦.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2003年对兰州大学的调查为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庄玮阳荣威. 高等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 江苏高教. 2008
[13]程淑华. 高效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攻克策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4]张海元牛沂菲.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之后的制度体制原因研究. 网络财富(教育前沿),2008
[15]张传生耿立英. 解析大学生逃课现象. 教育长廊,2009
[16]卢垚. 实证探析大学生旷课现状. 价值工程, 2010
[17]邱燕. ,2005
文献:
听课动机
逃课认知
外部刺激
图片展示:
图1
图2
图4
图3
据图1分析,53%的学生有逃课经历,认为逃课是一种现象,逃课无可后非。
据图2分析,25%的学生听课动机不明确。
据图3分析,20%的人认为外部刺激对大学生的引力较大。
据图4分析,93%的大学生认为教学管理对学生逃课的影响很大。
教学管理
总况评述
由图可知,36%的大学生有逃课现象,%的学生从不逃课。
图5
总结分析:
本次研究共调查了40名学生,,所以相对而言本问卷信度较高,具有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
表-2信度检验表
效度系数的大小,受原测验与获得的测验之间的相似性的制约,本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信比较高,——,关联程度较好。
表-3效度检验表
表-4T检验
表-5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表-4T检验分析可知,男生比女生逃课现象严重。
由表-5线性性别与四个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可知, y=+×w1-×w2-×w3+×W4值是正值,说明逃课认知和态度对学生上课至关重要,其促进作用。
表-6快速聚类
本调查一共有被试者40人,分为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经常逃课型,共有11人。第二类为偶尔逃课型,共有20人,第三类从不逃课型,一共有9人。
本研究调查问卷为40份,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经常逃课型,共有11人。这类人主要是主动性不够,生活懒散,大多数时间在宿舍睡觉或上网,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找工作,考研。可谓:“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第二类:偶尔逃课型,共有20人。这类学生根据教学管理的严格度进行逃课。
第三类:从不逃课型,一共有9人。这类学生对待学习非常认真,能够克服各种困绕,专心上课。
总结分析:
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