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始,从中小学抓起。 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中学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诸如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省城长春的情况。根据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伊通河公路上的垃及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专家们估计,到2000年,,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 1994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我国54个大中城市进行酸雨监测,结果发现有45个城市有酸雨现象(大量以煤、石油天然气为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而降下来,就形成酸雨),占抽查总城市数的80%以上。
《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