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融让梨”谈国学教育郑坊小学教师周焕其曾几何时,国人谈教育,必先挂上西洋教育家,谈经验,就要提到苏霍姆林斯基,谈教法,就要提到詹姆斯,写一篇论文就要用上好几个外国教育家的名字……好象所有的教育都不如外国的好,本土的都是传统、都是落后……几经折腾,有识之士认为教育要有本土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于是乎,又轰轰烈烈地掀起国学教育,努力地追寻国教真谛----名族精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年我们学校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也开设了国学课,以《弟子规》为教材。说起国学,这让我不禁想起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高尚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然而在生活中,却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我认为有的时候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想得到最大的那个梨子,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欲望。如果说出真实欲望的“却得到惩罚;言不由衷的,却得到奖赏”。这将会种下什么样的教育之恶果? 回头看看,我们的德育,为什么会无效?甚至会负效?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在学校课堂里,用“圣人”的道德标准教育人、要求人,无视人的本能需求和欲望,盲目拔高道德要求,从而压抑人的正常诉求和正常人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缺少最起码的行事规则和公德要求,缺乏最基本的公正公平的制度约束和道德评判,任由人性丑恶的一面泛滥,造成好事没有好报、坏事肆意横行的无序状态。于是,学校教育就成了一张苍白的纸,浸到社会现实这个大染缸里,立刻就变了颜色。而且,学生必将在学校与社会的双重熏染下,造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说着“圣人”一样的高尚言论,一方面做着“欲望”驱使的本能行为----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任你怎么教育,都无法“漂白”,无法回到那个原点。人的教育,很难“回炉”!老师们,我们应谨慎施教,在具体的过程中要有“扬弃”之精神!
《由“孔融让梨”谈国学教育》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