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2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主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题目)一、小康社会的提出(一)小康社会的提出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迁,说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1、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的历史渊源“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康水平是不同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同志立足改革开放,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小康”发展目标(2)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的标准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注:2006年,中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比较低
第5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