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其中“表层”是指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如:大气圈、岩石圈等。所谓自然地理现象就发生在各个圈层之间。我在这里就阐述大气三圈环流、潮汐作用、极光现象等五个自然地理现象。大气的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主要分为一低纬环流和中高纬环流。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潮汐作用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总称潮汐。极光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并不仅发生于地球。而地球的极光,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必要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日食/月食在平时由于月亮反射太阳的光会呈现出黄色,而当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
五个自然地理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