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处于朴素、自发的随意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长期以来家长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智力轻情商”高投入、大搞“黄金家教”,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考试分数、名次和考上大学方面。至于孩子是否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思想道德,将来能否自立于世,父母们根本不去进行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他们很少了解社会信息、知识信息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把孩子禁锢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忽视孩子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的培养,一味地要求他们死读书、读死书,结果导致孩子生活习惯差、日常行为不规范,知识面狭窄,生活单调。苏霍姆林斯基从物质福利源源不断涌进儿童早期领域这一现象中,同时发现了另一现象,那就是儿童的物质欲望愈来愈高,甚至超过家庭的经济条件。然而在儿童头脑里却极有可能丧失关于这些福利是从哪里得来的,面对这种现象,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父母必须努力培养孩子合理的需要,必须从关心他们的“需要的修养”开始。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在整个小学德育工作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这么说,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小学奠基工程如何,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范畴。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校规、作息时间、活动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布置、办公室布置、学生寝室的布置……它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及教育人等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1、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环境优美整洁,师生的荣誉感就强,学校的凝聚力就大,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为了创设这样一种的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化大力气美化、绿化校园,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最美丽的地方,为学生创造一个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作用。我校虽然面积不大,但踏进校门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校训、小学生守则、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你今天的行为习惯文明吗”的通报栏……学校的设施比较完备:实验室、音乐室、队室、广播室、图书室……学校还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活动天地:操场上有两副篮球架,有爬杆、单杆、双杆、乒乓球桌等活动器材。老师们还精心布置校园,努力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如在教学楼的楼梯口都设有镜子,每位同学到校时先看看仪表是否端庄;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在新旧教学楼通道旁的墙壁上还设立了校园文化角,有“时事要闻”“花絮撷取”“作文鉴赏”“褒贬台”等。2、优化班级环境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每个教室的布置,有队角、好人好事栏、行为规范栏、图书栏等等。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3、严格校纪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校纪校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的保证。学校要有严格的校纪校规,“一日常规”、“小学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