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艺术的批评————谈班级管理中的批评教育吉水三中刘远辉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毛泽东深明批评三昧,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同步成长。在班级管理中,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常用的一种手段,而且,批评和表扬经常是结伴而行。虽说近几年,因教师批评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出走、弃学甚至自杀等过激事件时有发生,致使部分教师不再敢使用批评这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过激事件的发生,应该说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学生自身心理不健康、忍受挫折能力低下、家庭的过渡保护和社会不良影响等,但也与教师的批评方法不当、滥用批评、不讲求批评艺术有关。因此,作为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在日常教学中讲究批评艺术和批评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批评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呢?才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呢?一、明确批评的目的。这里的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是教育者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乃至对社会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有意识地加以改正。很明显,这种方法、手段必须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批评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试想,如果教师是把学生当作出气筒,不分青红皂白,严厉训斥,以发泄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的怨气、不满,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甚至大打出手,这些做法,不但对学生改正缺点、错误无益,反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怨恨心理、逆反心理,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教育者应该时刻铭记:批评只是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批评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认清自己的缺点、错误,并有意识地加以改正,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二、讲求批评的方法。直接的、粗暴的、严厉的批评,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对其改正缺点、错误无益;教师如果在对学生运用批评手段时,讲求方法、注重批评的艺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委婉含蓄式。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在运用批评手段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历史典故、轶闻传说、生活事例、现身说法等来讽喻说理,启发学生去思考,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温州乡间有句俚语:高帽(指刻意的称赞)弗要戴,好话要听。这话道破了一个很重要的人性“弱点”――人人有被尊重,获得成就感的需求。人之本性,不可忤视。凡事都得顺乎人心,顺乎人性。批评自然不会例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造成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班里有个学生很聪明,成绩也不错,但学习不认真,纪律松弛,骄傲自大,自视过高,瞧不起其他同学,有时甚至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对这种学生如果进行直接的批评、说教,效果一般不会太理想。我便给这名学生讲了禅宗里的一则故事: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赶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了。“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父又抓了一把灰土,轻轻洒下,还是没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
批评的艺术 艺术的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