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交卸、簌簌、赋闲、颓唐”等词语。2、抓住通过“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Flash动画(车站买橘),导入课文)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敞开你的心扉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1、懂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2、懂字词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妥帖tuǒ踌躇chóuchú蹒跚pánshān颓唐tuí琐屑suǒ举箸zhù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赋闲:失业在家勾留:短时间停留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情郁于中: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3、懂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4、懂题意这是一篇散文,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5、懂体裁《背影》是记实散文,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6、懂结构、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④、“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⑤、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别再现背影:别后怀念⑥、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感动之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依恋之泪父子离别惜别的泪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7、懂主旨课文通过对车站送别时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懂赏析
国培参考资料成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