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规范之我见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手语对聋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手语规范化问题,这是针对长期存在的手势不规范提出来的一个实际问题。“手语是聋人交际的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中国手语》序语·序言中的这一句话表明,手语语言地位已经确立。这几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残疾人事业非常关心。聋人和健全人一样,需要社会交往,电视台开辟了手语节目,但因手语不规范,聋人反映电视上的手语看不懂;又如办了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聋生可以跨省市入学,但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入学以后,他们只熟悉地方手语,不熟悉其它地方的手语,同学之间交流有障碍。在教学上,教师的手语也不能适用不同地方的手语而产生困难,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老师的手语。还有开会时手语的翻译问题。总之,手势语不规范不利于聋人思想交流,更不利于聋人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必须引起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聋教育工作者以及聋人朋友的重视。一、产生手语不规范的原因产生手语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原因。所谓认识上的原因,是指手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中外学者专家们对于手语语言地位和作用之争,以及在聋哑教育方面的“手口之争”,已经历时上百年,至今仍无结果。以聋哑学校而言,建国以前,聋哑学校多属私立,用口语教学还是用手语教学,听任自便,无人过问。建国以后,聋哑学校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聋教育就接受前苏联的经验,强调口语教学,一直坚持到现在。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口语为主导”,手语只能“凭借课文合理运用”,作为“辅助语言手段”。这种提法,显然有些脱离实际,并且容易产生误导。实际上,现在全日制聋哑学校中,高年级各科教学还是多以手语作为教学语言,但在手语只能作为“辅助语言手段”的思想影响下,大家都赞成对聋哑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而对聋哑学生进行手语训练,就有人不赞成或不大赞成了。即使是一些聋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手语教学也并不怎样重视,手语规范化问题也很少关心。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聋哑学校一直没有通用的手语教材,并且存在手语是不用训练的观点,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无论是聋生、聋青少年还是聋成人,还包括聋哑学校教师和手语翻译工作者在内,如不经过训练,他的手语决不会规范。不规范的手语就不能正确表达思维。因为从语言的社会本质来看,手语可充当聋人思维的工具。为此,这就要重视手语训练,关心手语规范化问题。对事实上存在着的手语教学和口语教学,这两种不同的见解,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正确的观点坚持下去,错误的观点改正过来,这样才有利于聋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再从聋人交往方面来看,也不是没有认识上的问题,在一些聋教育比较普及的发达的地区,很多聋人对规范手语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中国手语》对自己无用,似乎他们在手语交往活动中并没有欠缺什么。其实他们并不明白,语言交流是双向的,一方语言不规范就会妨碍交流。有一点手语翻译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由于聋人手语的不规范,帮熟悉的聋人翻译还容易,帮不熟悉的聋人翻译就不容易,错译、误译是常事,这就妨碍了正常的交流。另外,手语不规范也不能进行公众活动。所以,推广规范化手语不是与聋人自己无关系。再者,语言规范也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有一些聋人常常胡乱杜撰手势语,例如,把留人吃饭的手势动作打成“喂饭”,这是左手拇、食指弯曲,象征一只碗的手势不动,右
浅谈手语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