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都唢呐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于都客家唢呐的学习和调查研究,对于都唢呐的历史发展过程、演奏形式、主要曲目及艺术特色进行阐述,并从多角度对于都客家唢呐的传承发展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以此来探究它的艺术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于都客家唢呐的真正魅力之所在,使更多的唢呐艺人与音乐爱好者投入到保护与发扬于都客家唢呐的行列之中,让我们的于都客家唢呐吹响大江南北!关键词:于都、客家文化、唢呐、发展、传承Content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regardingalltheHakka’ssaunastudyandtheinvestigationandstudy,regardingallthesaunahistoricaldevelopmentprocess,theperformanceformandtheartisticfeaturecarriesontheelaboration,andcarriesonfromthemultipleperspectivesregardingalltheHakka’,letsmorepeopleunderstandtheHakka’sculture,understoodisatinalltheHakka’,letsthemoremusiciantakeitsinheritanceandthedevelopmentsignificance,letsusblownorthsoundHangmaninalltheHakka’ssauna!Keyword:YuDu,Hakka’sculture,sauna,development,inheritance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县域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共有9镇14乡,是赣州人口大县。于都是革命老区,这里曾是赣南苏维埃机关驻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同时也是客家文化发祥地之胰液。于都县境内有古文化胜地罗田岩、红色旅游景点“长征第一渡”、江南第二大草场“屏山牧场”、客家风水发源地“杨公坝”等。于都县又是江西的唢呐艺术之乡,其客家唢呐历史悠久、别树一帜,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一种民间吹打音乐。例如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开张剪彩、参军、子女升学等于都客家唢呐必到场,且场面壮观!在1981至1991年间是于都客家唢呐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的景象,并且涌现出了“兄弟唢呐”、“夫妻唢呐”、“祖孙唢呐”、“姐妹唢呐”等大批唢呐艺人。但是近些年来,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在经济潮流的驱使下又难以接受唢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因此,于都客家唢呐即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威胁,于都客家唢呐的光辉也将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内,它的生存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于都客家唢呐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一个怎样的考验,它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于都唢呐的艺术特色(一)演奏形式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于都是江西的“唢呐艺术之乡”,它以独特的客家文化与艺术特色养育着一代代于都人民,使得于都客家唢呐一代代传承,在客家文化的艺术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称为“吹打”,但早期称为“平调吹打”。当时的唢呐杆长二尺,音域窄,表现力较差,吹起来也很费劲,为了进一步改进它的功能,后来逐渐改成了七寸“吹打”。因此就流传了“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没声没息蛮难过。”这样一句话。这小小的七寸“吹打”也有它独具特色而多样的演奏形式,包括齐奏(合奏)、独奏和令于都人民为之骄傲的“公婆吹”等。1、合奏(齐奏)齐奏是指几十人或几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合奏。大合奏讲求的是一种“合’的力量,,“天地之合,人乐之合”,此时人的思绪和这唢呐声溶为一体正是一种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这样庞大的集体演奏形式在大型文体活动或重要会场较为常见。例如05年在赣州市举行的世界客家恳亲大会、赣州脐橙节、本县一年一度的元宵欢庆晚会和市农民艺术节等都要用到于都气势磅礴的唢呐合奏。大合奏是唢呐音乐最具气势的欢庆形式,各种大型的场合只要有它闪亮登场必将“震天动地”、“气壮山河”!而于都客家唢呐中的齐奏又可分为坐吹与行吹(边走边吹),不仅能长能短,而且行动自由方便。其中坐吹是指乐班围桌而坐,配
论于都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