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安徽合肥,230011摘要:着眼于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安徽民问唢呐曲目的创作与发展、沿淮地区民间唢呐伴奏乐器的发展和唢呐传统乐曲速度的发展三个层面作了系统的总结、调查和分类式的探究,以此探索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以及在全国民间唢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关键词:民间唢呐;伴奏乐器;创作与发展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3—2006(2012)O3—0081一O3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带,千百年来,淮河两岸勤劳的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民间唢呐艺术在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息,流传发展,它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和风格特点,个性鲜明,人才辈出,为安徽乃至全国的民间唢呐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大力弘扬,唢呐演奏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安徽沿淮地区民间唢呐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不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奏人才,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唢呐专业相对匮乏的创作曲库,同时对扩展唢呐演奏的表现空间、丰富其表现力、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唢呐作为民族管乐中重要的一员,几乎在任何本有关中国民族乐器的文献中都有所提及,但主要针对唢呐的历史、种类、演奏技巧及名家与曲目介绍等方面作出介绍,对唢呐流派介绍也多局限在东北派、山东派、陕西派等几个较大的流派,对安徽民间唢呐音乐的研究鲜见报道。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开始,淮北民族管乐,特别是唢呐、竹笛等就曾大展雄风,显示了皖派演奏的独特风韵,其演奏的代表曲目已成为中国民间音乐及器乐史上令人瞩目的作品,因此,对安徽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的唢呐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整理的任务必须提上日程。,如《百鸟朝凤》、《小开门》、《抱正台》等数百种,主要是提示乐曲中反映的事物之音乐形象,标题只起到向导、补充、诠释的作用[1]。安徽民间唢呐曲的特点也因南北地理、风俗、语言等人文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淮北一带以小唢呐奏出高亢、激越、响亮、穿透的特色为甚,曲调较为简捷、明快、豪放;南方的广大地区曲调以相对平稳、温和、含蓄为特点,并造成起伏有致、如吟如歌的效果,擅于运用中音唢呐,构成清雅、圆润、恬静的音腔[2]。《安徽民间音乐》一、二、三集中,其中南北皆有的器乐曲牌《报妆台》、《八哥洗澡》、《雁落沙滩》、《十番》、《小开门》等11种曲牌共出现31支同名者,占总收编乐曲的34%,表明安徽民间器乐是南北交融的开放式体系。专于唢呐等民间管乐器吹打者,占总收编曲目的85,这类情况表明安徽历代(尤其明、清时期),有一半多近于北方沿淮古时的“鼓吹”,民间唢呐曲_目占有重要地位,多数在淮河畔流行。
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的传承与发展.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