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在国内从旅游资源开发角度研究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献并不多见,多为研究旅游文化和美学发展中隐逸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联系,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基本没有。国内涉及隐逸文化与旅游之间联系的专著主要有:1、王淑良主编的《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中第五章与第七章叙述了从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之间,因社会政治局面及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造成各个时期隐逸文化旅游的重点、形式以及特点的不同,并且列举了一批代表人物。2、沈祖祥主编的《旅游文化概论》,在“旅游文化的历程”这一章中,描述了从秦汉时期开始直至近代,隐逸的风尚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大自然怀有无比亲切的感情,士人们纷纷隐逸于山林成为隐士,寄情山水,兴造园林,将旅游视为洁身自好、遁世避俗的途径,并简单叙述了因此而形成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概况。3、冯乃康编著的《旅游文学概论》中,谈到了大量古代隐士们所作的在旅游中因山水而生发出来的特定情怀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隐逸文化对旅游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4、庄志民编著的《旅游美学》中,介绍了隐逸文化对于旅游审美意识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隐逸文化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及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5、杨桂华、陶犁编著的《旅游资源学》中第五章“旅游资源审美”阐述了从旅游资源审美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隐逸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及审美的要求在不断发展。6、王明煊、胡定鹏编著的《中国旅游文化》在介绍古代自然审美意识时,谈到隐逸文化中一些意义重大的学说对于古代自然美学的深远影响。例如儒家的“比德说”、老庄的“天然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说等。并简单叙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山水景观的利用、开发和建设。7、王会昌、王云海编著的《中国旅游文化》第三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中介绍在汉魏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7玄学盛行,人们开始以隐逸的心态寄情于山水之间,追寻“畅神”境界,欣赏山水本身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简单分析了当时隐逸文化之旅的文化背景、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和影响。此外,郝长海和曹振华编著的《旅游文化概论》中也介绍了与隐逸文化有关的一些旅游资源的概况。还有一些专门的论述和研究,如黄平芳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杨隽的《陶渊明的诗化隐逸之旅》、方燕的《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吕明伟与胡晓雷的《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等,但是这些研究文献或从宏观角度,或从其他学科角度,并非专门论述,而且大多只涉及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各种形式,对于资源本身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得很少,更谈不上深入,所以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三、研究方法为使本论文顺利完成,笔者以旅游学、美学、文学、建筑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成果为研究基础,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进行研究。湘潭大学图书馆藏书达170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而且实现了网络化和自动化,为笔者提供了研究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料和数据。在获得大量所需的资料后笔者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和综合,并结合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实践的成果,从而提出对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措施。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隐逸文化资源,包括隐士隐居的场所与建筑、留下的生活遗迹、历史遗物、后世纪念隐士的场所与建筑、隐士游历的自然山川风貌与人文景观、隐士在隐居时创作的和后世纪念隐士的文艺作品、受隐士影响的宗教民俗活动以及有关隐士的故事传说与轶闻趣事等等。本文从隐逸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入手,将隐逸文化旅游资源作为8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分析,研究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类别及特点,挖掘蕴涵其中的价值和功能。然后针对其自身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思路和一些具体的营销措施,从而开辟出一个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向。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整合旅游资源,分化出一个崭新的旅游资源类别——隐逸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增加了旅游资源包含的种类,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另一创新之处是本文将开发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重点放在旅游项目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市场的开拓上,力求解决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操作性。五、研究前景从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旅游呈现出迅猛的势头。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拥有的独特魅力,正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于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必将越来越得到重视。不过,目前国内外对于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投入的力量仍然相当薄弱,特别在产品设计、市场拓展、营销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这对于我国优化、升级旅游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9一、隐逸文化及其与旅游的关系(一)隐逸文化概述1、隐逸与隐逸文化“隐逸”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人文现象。纵观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史,惟独在中国,隐逸现象波及封建统治的历朝历代,尽管轻重有别,隐显不一,但它却在客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