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人大全文2002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3539
【摘要】章的。(注:见孟森《明清史讲义》上,第五章,第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03
【原刊页号】127~140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206
【标题】再论“移宫”
【文章日期】2001-11-10
【作者】张宪博
【作者简介】张宪博,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明光宗死后,东林党人对政局缺乏冷静的分析,忽视了后宫空虚的特殊性,没有利用唾手可得的有利条件去尽量巩固宫府一体的机制,而是简单地将李选侍推出政治舞台,直接造成了后宫无主的局面,客观上促使朱由校迅速地依靠客氏、魏忠贤一伙,不意为宦官专权扫清了障碍。“移宫”后,政局出现连锁反应,魏党反过来借“移宫”罗织罪名,又“因移宫而并成挺击、红丸之罪”,东林党人被一网打尽。本文指出东林党人政治上的失误以及明代后宫制度的弊症,说明极度强化的皇权最终会削弱其本身。
【关键词】光宗/李选侍/后宫空虚/移宫/东林党/天启政局
【正文】
发生在明熹宗即位前的“移宫”事件,对天启朝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学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大体一致的看法是:明光宗死后,受宠于光宗的李选侍欲留居乾清宫,企图挟持皇长子以把持朝政。为避免李选侍的野心得逞,东林党人逼迫其移宫。这种做法对于维护封建正常秩序,是顺理成章的。(注:见孟森《明清史讲义》上,第五章,第四节,中华书局1981年版;温功义《三案始末》《移宫》,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南炳文、汤纲《明史》下,第十六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乙编第四章第三节、丁编第三十二章第三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五《东林党议的是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美〕牟复礼、〔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十章《泰昌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译本;马健、朱文《东林书院讲学活动与明末党争》,载《东林党学术研讨会、薛福成学术研讨会论文资料集》,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年版。)这一说法,忽视了明光宗死后,后宫空虚的特殊背景,对李选侍“干预朝政,扰乱国体”的评论缺乏根据,有失偏颇。另外,由于魏党借“三案”罗织罪名,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造成空前惨烈的冤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东林党人政治斗争上的失误。本文再论“移宫”,旨在对这一事件重新进行考察,同时揭示天启朝政局变化的成因,从一个侧面说明,明代高度强化的皇权最终会削弱其本身,并对历史的发展造成制约。
一
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初一,只当了三十天皇帝的光宗朱常洛病死,皇长子朱由校在刘一@①、周嘉谟、左光斗等大臣和司礼太监王安的协助下,仓促即东宫位和皇帝位。随后内阁首辅方从哲被论劾致仕,刘一@①继而代之,与阁臣韩@②“相得甚欢”,又与内廷王安联合“引与共事”,史载:
安亦倾心向之。所奏请,无不从。发内帑,抑近xìng@③,搜遗逸,旧德宿齿布满九列,中外欣欣望治焉。(注:《明史》卷二四○《刘一@①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240页。)也就是说,以东林人士为核心的外廷,在王安为首的司礼监的配合下,一度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似乎又恢复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时
【明清史论文丛】再论“移宫”.rt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