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团结各族人民的强大动力);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途径: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重在建设。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原因及对策问题表现:1、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人均不高,生活困难。2、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粗放式增长,速度快,生产率低,环境污染严重。3、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三产、地区不均衡。4、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客观原因:人口多,底子薄,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从主观原因看,由于体制机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严重地存在着偏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政策,破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不和谐。对策: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拓展国内市场,增加中央公共建设资金,内外需结合;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5、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6、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7、改善公共服务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公共支出,就业,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三、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形成原因及对策现象:1、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财政和建设向城市倾斜。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2、农村社会带来发展严重滞后。如医疗、教育、养老。3、城乡居民发展机会不平等。如城乡身分不平等。农民工问题。4、经济发展所需的内需动力不足。原因:1、历史背景:建国初期的原始积累和重工业倾斜的政策。2、形成过程:工农产品剪刀差,城市低工资高福利,限制农民进城。对策:1、进一步落实“多矛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比例;完善补贴政策;增加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4、创新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平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取消现行户籍管理办法,消除歧视性政策。5、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的接轨。6、深化土地制度民革,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市场化原则改革城乡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价格;合理调整土地出让金分成制度。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帮扶力度。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象:东中西部收入和发展的差距。原因:历史原因,国家政策一部分人
《shenlun》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