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它是一种谈话方式,一种自由愉快的社交。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索、回答,以便对自己想说的话存疑和对别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例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立刻就分别回答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等等,苏格拉底讽刺他说:“当我只问你一种美德时,你就把你所留着的一窝美德都端出来了”,而这并不是他所要问的,他要问的是“美德本身”。因为美德“不论他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就这样以“无知者”的身份一步上引导美诺进行推导,从具体的感性经验,指出构成美德概念的部分概念(正义,勇敢等等),最后推出美德是一种“知识”。这就是引导人开始了意识对自己的反思,寻找从每个人中都可以找到的普通的道德本质。苏格拉底的方法始终坚持一个论点,标准始终如一,被问者必须严格遵守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所使用的概念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定义”之上。他用这样的方法盘问人,正像他希望暴露自己的无知一样,也会暴露别人的无知,他的目的是否定错误,追求真理。他的这种方式本身就含有人与人在对话中互相陶铸的成分。以此与苏格拉底一样,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62357237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