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工业园区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强区、生态文明示范名区、山水园林旅游新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生态工业经济强区建设的主战场,工业园区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武隆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全面建成生态工业经济强区,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委发〔2013〕14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渝府发〔2014〕25号)、《中共武隆县委、武隆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工业经济强县的意见》(武隆委发〔2015〕18号)、《武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武隆府发〔2015〕45号)、《重庆市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庆市武隆区“十三五”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一、发展基础(一)主要成就。一是规划不断完善。武隆工业园区于2003年设立,启动区2平方公里,为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也是市政府批准的“重庆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06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2年,经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核准,。同时,经市经信委和市移民局审批,在园中设立了生态移民工业园,。规划的不断完善,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二是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28亿元,。其中,白马组团2平方公里,平桥组团1平方公里,。建成的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整治5000亩、、、职工宿舍1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1座、、道路绿化5公里、LED路灯500盏、110KV变电站2座、供水厂2座、保障性住房1592套和配套功能房86010平方米。三是发展速度快。“十二五”末,,年均增速46%,。,年均增速80%,是2010年的7倍。四是集聚效应开始凸显。“十二五”末,签约拟入园企业53家,已入园44家,其中投产37家、在建企业7家,。入园企业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有11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有5家。“十二五”末,%,%,∕平方公里。五是基本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末,形成了以穗通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和豪华大巴产业,前景十分看好;形成了以隆泰公司等为龙头的材料产业;形成了以通耀铸锻、盛勋机械、罡阳机械等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涉及汽车及摩托车基础零部件、大型铸锻件、电梯等领域。六是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好。“十二五”期间,罡阳公司、穗通汽车、隆泰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强,发展迅猛。“罡阳曲轴”成为重庆市驰名商标,隆泰公司、通耀铸锻、盛勋机械等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及非洲、东南亚,穗通汽车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为高科技企业,多款新能源汽车入选《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七是三大要素保障有力。“十二五”期间,资金、土地、生产三大要素保障有力,为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资金保障方面,;土地保障方面,共取得用地指标5451亩,征收土地5103亩,拆迁安置群众464户,安置人口1634人;生产要素保障方面,用水、用电、用气等各类设施不断完善,企业用工得到有效保障。(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截至2015年,,,虽然增速快,但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二是企业规模小。截至2015年,入园企业虽然已达44家,但投资1亿元以上的只有11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只有5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支撑。三是产业集群化水平低。截至2015年,虽然新能源及大巴车、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同类产品集聚不多,产业分布较散,产业链不长。四是企业科技水平偏低。“十二五”时期,部分入园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研发成果,但总体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不够,专利成果不多,高科技企业少。五是园城一体化推进不力。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之间整体统筹不够,配套不足,产城融合度不高,园城一体化建设推进不力。(三)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
武隆区工业园区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