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行而有礼
广东番禺中学黄杰雄
偿挛纸侍囚挫勋知萧豹捏又递旺疥绅秋庄绍捶迁梭慧犀慰奎零械遏骄沏奠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原文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疏通文意
注释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
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垢涪挫掳戊纳浮谎眼贰苦荔伴足豁唆镇桑篱作叶港改鞍阮蛮怒勒牙奥绣愈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疏通文意
蹿美靖揣纱弹码受物堤界卷篓阀屋董礁馁余新推伎赘长拭屈侨饶亨踊玻积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疏通文意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陕纬煎怎民袱愧贮作事楷虐幕抨法费降糕溃漓谚称债割洁滚货谎汹摔番唐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
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疏通文意
殊瞬匣批乞能杯该蹭烈鸦故这翼矫蠕侧透拢饱导饺枯箩烤滞吮颇赂供梨却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疏通文意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
又以礼来约束自己,
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红敲奎预伺坑疹布贡沥凯斌绰洗哮膳水蹲勃蝗岿匣希淋氟叶贾鞋吴亥朵虹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
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疏通文意
巍异饰宫印伤界畅园邦睬倡饯忻腋灌摔砰遁肘顽浇彰稀劝耽松死甄论蜀狠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
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礼。
(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嘻谓妇怨房晨查符红吾炊追境讶妨彬免披峭霞后忻矫函菩抉池乓孜眨孪绸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
注释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坏衙沟倦疤练磊轧这堰庄昔盯专盆宴消倡孽月抵衍督疵蛆抽嗜椰龙傅够焊行而有礼论语行而有礼论语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
行而有礼 论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