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行而有礼论语.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1课行而有礼
广东番禺中学黄杰雄
原文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疏通文意
注释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
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疏通文意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疏通文意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
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疏通文意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疏通文意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
又以礼来约束自己,
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
注释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
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
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行而有礼论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uyin9
  • 文件大小964 KB
  • 时间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