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冉店九年制学校小学部何文丽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悟是个呈现场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电子白板,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跟大家讨论一个关于“爱”的话题,请看白板:“朋友”,说道朋友同学们有什么说的呢?生:……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和那份珍贵的友谊。那么,朋友要离别了,想一想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呢?生:……。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大唐盛世,感受一下这一对朋友离别时的场景。2、他们是谁呢?生:李白,孟浩然。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好的预习课文。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简介作者。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课题其中有几个生字需要我们这节掌握,请大家先跟我来认识一下他们。请细致观察,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跟老师来读一读,接下来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些生字。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同桌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
黄鹤楼教学设计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