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塔的悖谬逻辑
关键字:利奥塔,差异性,悖谬逻辑
摘要:
同后现代哲学主张“差异性”思维一样,利奥塔提出一种“悖谬逻辑”。他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做出论证。一是引用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二是从反决定论、反操作性概念方面进行,三是来自对语言游戏的异质性本质的断定,并把它与批判哈贝马斯的“共识”论结合起来。这种“悖谬逻辑”以“规则的异质标准”和“对歧见的探求”为视点,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开放体系的研究,局部决定论,反方法论”等等。
全文:
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哲学的批判中,思维方式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在这方面,后现代哲学在法兰克福学派猛烈批判“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倡导“差异性”思维,要把差异从整体性的“同一逻辑”中解放出来。例如,福柯认为认识的目的并不是去找出差异之下的共同因素,而是应当要“差异地”理解差异,因而差异就不再让位于导致产生概念的普遍性特征,而是要使关于差异的研究本身成为当然的东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即着眼于有差异的思想、有关差异的思想。与此相应,德勒兹提出一种“差异逻辑”。他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多元论的,因此应有一种与“同一逻辑”不同的“差异逻辑”来把握事物的“多样性”。“把事物劈成碎片”是德勒兹所喜爱的格言。在《差异与重复》中,他提出“存在就是差异”,差异无所不在的观点,强调这种逻辑追求的是把握事物的多元性、差异性。德里达则试图通过创建一种以差异在时空中无限延伸为基础的“差延”(differance,又译“延异”)逻辑,来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哲学思想基础。而本文所要介绍的,则是利奥塔提出的“悖谬逻辑”。这种逻辑的目标是要反对整体性思维,注重“差异”。它以“规则的异质标准”和“对歧见的探求”为视点。利奥塔甚至把它们看作是“后现代知识的法则”。一、悖论逻辑的思想背景利奥塔提出这种悖谬思维逻辑,是建立在他对当今知识状况的基本判断之上的,这构成他的思想背景。在1985年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今天,三个重大的事件正在发生:第一,技术和科学在巨大的技术科学网络里融合;第二,在各门科学里面,不单单是假设或甚至是‘范式’在受到修改,而且曾被认为是‘自然的’或不可违反的推理方式或逻辑也在受到修改——悖论大量存在于数学、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理论里面;最后,新的技术带来的质的变化——最新一代的机器可以进行记忆、查阅、计算、语法、修辞和诗学、推理和判断(专业知识)的操作。”这里,与我们的论题直接相关的是第二点,即他指出的“悖论”现象的大量存在以及这对于逻辑与推理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各种科学领域中普遍出现的悖论现象,使得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这方面,利奥塔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做出论证。第一是引用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作为论据。这一定理是由奥地利逻辑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所提出并做出证明的,它包括两个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是,对于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任意形式系统, 存在某个命题,使得这一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在该系统中都是不可证明的。也就是说,这一定理告诉我们
,在一个既定的理论语言系统中,某个真语句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不可能构造出一种能够说明有关主题的所有真理的理论。第二不完备性定理是,在上述形式系统中,它无法证明自身的相容性。也就是说,在该理论中,“表达”了该系统的相容性的某个语句,是无法得到证明的。在利奥塔看来,由于哥德尔定
利奥塔的悖谬逻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