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现象给中国企业的反思
一. 德隆,一个资本扩张神话的终结
最近,德隆继创造了自1992年进入快速成长以来,十二年形成了220亿的资产规模、在国内股市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旗下的“老三股”屹立不倒两个神话后,又创造了第三个神话:这家中国资本规模最大的民营产业集团陷入空前的财务危机,并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土崩瓦解,迅速解体。
2004年3月,在全者的采访,德隆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唐万里侃侃而言:“德隆有一种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这其中含义之一就是我们有着非常完美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行业整合的能力和我们自创的商业模式,这样我们与国外的公司打交道比较容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所以公司在做投资决策时不会是英雄般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职业团队精神。”这次政协会议上,唐万里提出“建立产业基金”的提案,批评中台。他说:德隆作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先者,深感在中国金融服务业仍然非常的落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尤其是直接融资这块还是非常的弱,贷款能力有限,再加上现在的证券市场不景气,企业的直接融资的能力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2004年4月,唐万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言:“如果我们能智慧地创造出一种机会最大化、资源最优化的商业模型,完全能集成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要素资源,用较短的时间,打造出若干世界级企业,取得规模化的全球市场份额。”
时隔两个月,以4月14日德隆旗下“三驾马车”的股票连续跌停为导火索,德隆资金链条崩断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2004年6月3日,上海银监局举行通报会,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申请查封德隆系在沪的所有资产。6月8日,上海的商业银行状告德隆借款纠纷案首次开庭;同日,德隆旗下中富证券上海总部也被查封。
自五月份以后,德隆的管理团队基本上销声匿迹,而债权人仍在到处追寻德隆资产;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保护金融安全;监管机关已经开始对德隆涉嫌操纵股市,非法融资,扰乱金融秩序展开调查。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扩张奇迹的资本巨人颓然倒下。
二. 不同评价隐含着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
德隆的崛起早就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德隆的“产业整合”、“战略投资”、“产融结合”、“金融运作”、“国际并购”以及庞大产业王国的管理模式,曾经是专家、学者探究的生动案例。其中,青年经济学家李建立博士主笔的《战略德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和管理咨询专家夏柳伟先生等著《打造德隆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当属记述德隆成长的代表作,前者凝结了近20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心血,后者得到了著名国际咨询机构的协助。
除此以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在不同场合对“德隆成功模式”做出评价。某著名经济学家曾经总结道:“,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手段。”钟朋荣先生认为,资本经营要做到两个结合,即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德隆的成功在于四点:通过控股国外的某个公司去控制国外市场;二是用现代科技发现和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三是搞产业整合;四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
但是,对于德隆裂变式扩张的经济运作模式,也有一些专家持不同看法。2001年,有人在新浪网上发表文章,指出德隆已经绷紧的资金链条对于“湘火炬、合金投资、新疆屯河等三驾马车”过度依赖的潜在风险,表达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士的担忧。著名的经济学家,素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郎咸平始终对德隆的运营模式持激烈批评态度, 他多次指出:德隆问题的原因在于,德隆通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结合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失误。而资金链条的紧张是其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必然结果,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只是德隆问题爆发的催化剂而已。
德隆事件,其累及范围之广,涉及行业之多,社会破坏力之巨,国际影响之大,在中国改革20余年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德隆事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重大变故,其产生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复杂的社会条件、从盛极一时到迅速败亡的演变轨迹、德隆现象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给予政府、企业界和公众的启示等,都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的讨论与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济研究存在着“错位”现象,其中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成功企业的案例总结上,起着为企业“鸣锣开道”、“保驾护航”的作用。迄今我们看到的盛极而衰的企业背后,大多可以看到过去一些专家、学者的正面点评、大加
德隆现象给中国企业的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